正文 第1章 前言(1 / 3)

按文化形態劃分,世界有五大文化圈,分別是繼承了古希臘、古羅馬傳統,經曆了文藝複興的西方文化;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的東正教文化;以阿拉伯民族為主體的伊斯蘭文化;以印度以及東南亞諸國信仰的佛教文化;再就是以中國的儒家思想為傳統文化的東方儒教文化。

每個文化圈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宗教,有的甚至成為國教。例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阿拉伯國家的伊斯蘭教;印度、柬埔寨、泰國的佛教,等等。中國的孔孟之道不是宗教,但是就其思想統治的普及和深遠、人們對其虔誠的程度而言,不亞於任何一種宗教。所以東方文化也被稱之為儒教文化圈。

每種文化都把自己的核心理念濃縮為非常簡單的圖騰。例如基督教、天主教的十字架,佛教的木魚和袈裟。中國的傳統圖騰就是龍和鳳。龍鳳呈祥。

盡管學術界有人提出疑義,但龍卻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麵,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

“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認同。

當然,“龍”的形象是一種虛構,來源於先民狩獵生涯對眾多動物的崇拜。遠在漢代,王充就指出了這一點。但是,它卻是東方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人們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當我們徜徉於九龍壁前,漫步於紫禁城中,或佇立在太和殿內時,威武神奇、神態各異的龍的形象,使人有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真像它們就要噴雲吐霧、騰空而去。但科學與理性告訴我們,龍是一種虛構的神物,它的形象是吸收了許多動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組合而成的。漢代學者王充說,龍的角像鹿,頭如駝,眼睛如兔,頸如蛇,腹似蜃,鱗如鯉,爪似鷹,掌如虎,耳朵像牛。龍的這種“綜合虛構”造成了它簡直就是“東方文化的‘十字架’”。

跟它緊密聯係卻又迥然異趣的是“鳥文化”,它的圖騰是“鳳”。

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一篇專門談論龍風的文章中這樣說道:“就最早的意義說,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為在‘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鳥(即鳳),降而生商’兩個神話中,人們依稀看出,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我說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為曆史上夏殷兩個朝代,已經離開圖騰文化時期很遠,而所謂圖騰者,乃是遠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種製度和信仰),因之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在曆史上,第一個被稱為“鳳”的人,是中國大教育家、哲學家、思想家孔子,他所開創的儒家學派的思想,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社會、政治、文化、倫理道德等方麵,而且對世界文化思想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古代思想家老子就以鳳凰來比喻孔子,據《莊子》中記載:“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為誰?’對曰:‘子路為勇。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回為仁,子張為武。’老子歎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所居積石千裏,天為生食。其樹為瓊枝,高百仞,以繆琳琅開為實。天又為生離珠,一人三頭,遞臥遞起,以飼琅開。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詩經·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孔子是魯國人,而他的祖先是宋國人,也是殷商後裔,所以享有“鳳”的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