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啊,秘訣早在治療相簡哉妻子的時候,王孟英就說了出來。當時王孟英說,治療瘧疾——不可“以瘧字橫於胸中”。
用他自己的話說,“四十年來治瘧無難愈之症”,他行醫四十年了,還沒碰到那種怎麼治都治不好的瘧疾。
想解開這個謎團,我們得先回答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王孟英看沒看到這個瘧原蟲?
回答是——沒有看到。古代的中醫沒有顯微鏡,他們無法看到瘧疾是什麼引發的。瘧原蟲的發現是在1880年,一個法國醫生在顯微鏡下發現的,他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那麼第二個問題是,王孟英沒有看到瘧原蟲,那麼他知不知道這個病是從外界而來的呢?
回答是,一定知道。古代中醫一直認為瘧疾是由外感的邪氣而引起的。明朝醫學家張景嶽就說,瘧疾是由一種叫瘧邪的東西引起的。
那麼問題又來了,中醫大夫們沒有看到瘧原蟲,僅僅知道這是一個外來的邪氣,憑這點簡單的條件您就能治療這個瘧疾嗎?
原來在中醫,在外邪和人體這一對矛盾當中,我們中醫更關注的是人體這一方麵的問題。我們相信以人體的正氣,也就是人體的防禦係統,一定能夠把外邪給清除出去,不管是不是瘧疾。
生病時,這個防禦係統不起作用,是因為有東西阻礙了它的運轉,我們現在隻要把這個阻礙的東西給拿掉,你的防禦係統一定會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外邪給清除出去的。
這就好比是兩軍打仗,我們中醫不是代替你的部隊去跟對方部隊去打,不是加派飛機去轟炸對方。我們不這麼做。如果這麼做了,我們把這個敵人給你清除了,你的部隊戰鬥力依然不強,下次別的敵人來了你還是被欺負。
我們中醫怎麼辦呢?我們是看你自己的部隊有什麼問題,你缺武器我給你補武器,你缺糧食我給你補充糧食,你道路被阻塞了我把道路給你清開,然後依靠你自己的力量去把敵人清除出去。
這,就是中醫治病的原則。明白了這個原則,中醫就不再神秘了。這就是黃帝內經裏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原理。有了這個原則,我們就可以把瘧疾作為一個代名詞,把它換成任何一個我們沒有見過的陌生的傳染病。①
王孟英治療瘧疾,從此成為中醫曆史上一大裏程碑。
冬天最冷的時候,一日,吳家母忽然覺得不舒服,身子墜,吃不下飯,精神倦怠,持續了幾日。
剛好有大夫來石家例行問平安脈,無雙就順便請他來給母親看看。
一探之下,大夫就笑了,拱手道:“恭喜恭喜,夫人有孕兩個月了。”
吳家母和無雙驚呆在原地。過了好一會兒,無雙才驚叫起來,轉身就跑,跑到廚房去,找到吳老爹,大聲說:“爹,你快回去呀!娘,娘她有了!”
吳老爹正在指揮夥夫搬炭火,一時沒聽明白她的話,問:“你娘有什麼了?”
無雙氣喘籲籲抓住他胳膊,激動道:“爹,有喜啊!有喜就是懷孩子了,娘她懷孕了!”
吳老爹也呆了,不敢相信自己耳朵,呆了一會兒,才大吼一聲,拔腿就往家裏跑。
一家人抱在一起,高興得流下眼淚。吳家母不斷地阿彌陀佛,“這麼多年沒希望了,沒想到吃那個顧先生的藥調理,才半年多就有了。”
大夫樂嗬嗬看著他們,叮囑道:“夫人切莫太過激動,老夫給你開些安胎藥吧。”
消息傳開來,親朋好友都紛紛來探望,為吳夫婦高興,祝願是個兒子。
無雙也高興得不得了,盡心盡力地熬藥,幫母親做家務。
吳家母畢竟年齡大了,妊娠過程很是辛苦。幸好十個月後,她分娩還算順利。而且果然是個男嬰。
無雙很是高興,而且她心中的愧疚感終於減輕了一點點。有了一個男孩,父母總算不用總是憂心養老問題了。
家裏多了新生兒,時間過得飛快。眨眼間,小家夥睜眼了,會笑了,斷奶了,學走路了,學說話了。
無雙的閑暇時間都一心撲在小家夥身上。
白駒過隙,不知不覺就到了道光十七年。
吳家小男孩,小寧,三歲了。
這一年,石誦羲年滿二十,行了加冠之禮。他雖然平時不上心學習,但究竟腦子靈活,考中了秀才。石家上下喜不自禁,花了重金,托京城的親戚關照他,送他到京城一位翰林學士府上當門生,想他博取功名、高中科舉。
臨行前,他來到後山的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