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2 / 2)

王孟英笑了笑:“多謝石少爺美意。那貴重的貢品,想來難得,還是留給老太太享用吧。我喝無雙這個,也很不錯了。茶味甘美,每朵都有兩分錢幣大,看得出是精心篩選過的,倒比那貢品多出一份心意。”

無雙聽完,愣怔住了,心裏一片酸酸軟軟。他輕輕一句話,就體會到了她所花費的功夫……她看他一眼,但見他依舊是眉眼彎彎,眼眸深黑,立即有些不自然地低下頭:“……大哥喜歡就好。”

石誦羲敏銳地感覺到無雙不對勁,卻又不知道怎麼回事,便岔話道:“對了,不久將是重陽節。菊花酒又該釀上了。”

王孟英點點頭:“對啊,菊花酒可是曆史久遠的,比菊花茶的年代要老很多呢。”

“哦?這我可從沒有聽說過。”石誦羲好奇。

王孟英嘿嘿道:“菊花酒在在西漢時期就有了。那時候重陽節就已經是中原的固定節日,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慣。西漢劉歆所著的《西京雜記》記載了當時菊花酒的釀製方法,‘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石誦羲聽住了,覺得有趣,追問道:“那菊花茶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

“菊花入茶,最早記錄是唐代僧人皎然在一次與陸羽品茶的時候,以詩助興,寫《九日與陸羽飲茶》——‘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石誦羲口中吟誦著這兩句詩,拍案哈哈大笑,“什麼?菊花酒是俗人喝的,菊花茶倒成了高人雅士的興致了?”

王孟英又飲了口茶,微笑看著滑稽的石頌羲,頷首道:“不錯。皎然是唐代著名詩僧,自稱是東晉謝靈運的後代。而陸羽又是中國第一部《茶經》的作者。他們對菊花茶的推崇,自然影響到一代風尚。所以從那時起,菊花茶風行起來。”

無雙笑道:“沒想到,這普普通通的菊花茶,竟然還曾經是文人騷客的專門喜好。”

“嗬嗬,其實那時候的菊花茶,同今天尚有區別。”

那時候的菊花茶,並不是直接拿花朵來泡。而是在茶水泡好後,加入菊蕊以增加茶的色香味,觀賞意義多於品嚐用途。

黃庭堅《煎茶賦》中透露出茶中放置甘菊花蕊的信息,他在以茶招待客人的時候,“既加嗅味,亦厚賓客”,但這種飲茶方式是臨時設茶才隨意加泡到茶湯中去的,這種助茗方式正是菊花茶的先聲。後世菊花茶的產生正是這種助茗方式發展的必然結果。陸遊《冬夜與》詩中有句:“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這些都是兩宋時代以菊代茶或者與茶同烹的明證。①

“果然有趣,沒想到菊花茶竟是這麼發展而來的,”石誦羲拍手叫絕,興奮道,“無雙居士也時常跟老太太說些有趣的典故。她總是說這些都是先生您教她的。我先前還不信,如今看來,竟是不假。先生果然飽讀詩書。隻是怎麼沒有走仕途之路呢?”

王孟英手中握著杯子,淡然一笑,“我小時候也上過私塾,家裏亦曾想要我博取功名。不過後來父親早逝,也就放棄了。學醫治病救人,既是我父親臨終所托,也是我興趣所致。所以並無遺憾。”

石頌羲一下子收起笑容。

無雙也暗暗感傷起來。

她知道,王孟英父親臨終留下一句話——“人生天地間,必期有用於世,汝識斯言,吾無憾矣。”年幼的王孟英認為,沒有什麼能比治病救人更有用於世的了。而且家境貧寒,也支持不了他繼續讀書,所以他才遠去婺州打工,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擔。

大家都沒有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