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歸期逼近,念兒萬分不舍。誰說血脈親情恩深,誰言跪乳養育情重,在念兒眼裏,爹娘之恩報答不盡,這裏就是最好最美的家。
越想越難受,越想越悲傷,越想越透不過氣來。
母子即將天上凡間,書嫻的心口撕裂般地痛,禁不住失聲痛哭。那聲音帶著山泉一起嗚咽,那聲音映著星鬥一起閃爍,那聲音領著樹葉一起敬禮,那聲音濾著大片奔騰的江流……
得知念兒要走,鄰裏鄉親百感交集,紛紛想宴請念兒,以表敬仰與感謝之情,但都被念兒拒絕。
凡間日子有限,念兒想得更多的是百姓,是如何為爹娘再盡孝心。
他先是看望了劉大爺,英英奶奶,張大爺,李五等眾鄉親。怕他們傷心,念兒隻在每家呆了一小會兒就即刻離開。相濡以沫的親人,他會在高處,為他們祈福。
而後,他便匆匆地趕往沿江部落,到達北塔部落時已近黃昏。
聽說念兒要來看望彼岸部落,張長長老以及各部落百姓,早已在那片開闊地上等候,正談論著念兒為兩岸百姓所做的數不清的好事兒,念兒猶如旋風般來到他們麵前。
一見念兒,大家依次攥住他的手,有的強忍淚水,有的泣不成聲,有的擁抱他的背,有的撫摸他的手……大家以各自心情,表達深深不舍。
張長老說:“念兒,你的事我們聽說了,祝你前程萬裏!
王達說:“我們為你驕傲,凡間因你生輝。”
劉林一個健步躍起,寶劍在微星初露的天際,淩空劃出無數道弧線,這位憨厚的漢子,想讓念兒放心:他在,平安就在!
鄉親們在長長的小道兩旁,排成兩行為念兒送行,一直把他送出很遠,很遠。
與他們惜別後,念兒便來到別夢依稀的水潭,即今天伊春的回龍灣。
凝眸平靜的水麵,念兒的耳畔回蕩著鐵拐杖拍擊水麵的清脆的聲響,想到尋身未歸的爹爹,還不知道自己的去向,心頭湧起無限悲傷。
最後,他來到依山傍水之地,那是現在鶴崗的清源湖。
此刻,落日的餘暉,將這片土地鍍得光彩奪目,大地像是鑲嵌一條金路,念兒披著晚霞屹立在山口,習習微風,像是依戀的話兒朝他傾訴。
就要訣別,念兒舍不得眨一下眼睛,唯恐落下每一處景物,他使勁地凝望這山山水水,浸泡在淚水中的濃濃鄉情,他要一一銘記在心。
走進家門口時天色已晚,他開始屋裏屋外地規整,把院子掃淨,把柴火垛齊,把水缸添滿,把衣物洗好,而後親昵地坐在書嫻身邊,輕輕地為娘捏肩捶背。
麵對娘,念兒強作笑容;轉過身來,卻淚流滿麵。
他懂得,內心深處無數個不忍、不舍、不願、不能,然而,一切都阻擋不了離別的到來。
最後一件活計做完,已是次日淩晨,他悄悄打開院落大門,一溜小跑來到單青的墳瑩。
念叨好一陣單青的名字,正想燃一柱香火,驀然,墳頭冉冉升起一輪蛋黃狀的光環。冥冥之中,一個聲音在他耳畔“汪汪”:“念兒,我先行一步了,咱們天上再會!”
……
念兒走遍大江兩岸各個部落和三江口,用他的神力,耕耘了這片大地,把他的身軀留給了這片土地。
後來,據說李洪水修煉成仙;傳說中,書嫻被招上天庭書館。
為紀念英勇抗擊白龍的黑龍,人們將這條江命令為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