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曆史之魅》叢書
新書微訊
作者:盧慧龍
曆史就是故事,“故”者,過去的事情也。在英文中,曆史(history)與故事(story)屬同源詞彙,也是這道理。
我國曆史悠久,我們這個民族又特別注重曆史。曆史的各種氣息不時迎麵撲來,求源、探密而好奇。曆史上無論富貴、權力與榮耀,還是苦難、悲傷和恥辱,都引起人們濃厚興趣。在娛樂的時代,諸如“故事會”和“評書”那樣的載體,諸如帝王史、權謀史的電視劇,大行其道。帝國崛起,開疆拓土,喋血情懷,宮廷陰謀,權力嬗代,文臣武將,陰謀詭計,犀利機鋒……讓人一頭紮進曆史的迷宮,如醉如癡,交集對應,甚至忘了活在當下。曆史似乎逐漸從書齋走到民間。然而,娛樂化的“曆史”,充滿不確定性,撇開藝術作品的必要虛構,其間也充盈誤讀、附會、歪曲甚至捏造,普通人也心知肚明,隻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權當娛樂。
真正走入曆史,解讀曆史從來沒有這樣簡單,它不僅需要曆史真相的逐步解密,也需要知識武裝,需要分析、剖析,和一定的思想邏輯能力。
2013年10月,由文史天地雜誌社編、貴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曆史之魅》叢書——《詞語溯源》《人文碎片》《政治流變》,為讀者展現了細碎的、豐富的、多樣的曆史知識,不僅具有趣味性,可以贏得讀者,也為讀者進一步認識、研讀曆史提供了一些幫助,為曆史的正本清源,提供了一種可能。
古代為什麼將教師稱為“西席”、武則天時期的“試官”製度、左宗堂涉險過關、唐伯虎涉嫌科考作弊、湯顯祖不為權貴折腰、最早剪掉辮子的晚清秀才、歌女為什麼被稱作“商女”、古人上班為什麼叫“點卯”、簡書製度的由來、書院與會講、考試製度的興起、國學究竟指什麼……這些曆史故事、掌故都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可以毫不費力地輕鬆閱讀。
讀史是一條啟蒙之路。我們從走入曆史那一刻起,才開始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曆史之魅》的通俗易懂,是為廣大讀者踏上啟蒙之路準備的一份早餐。
古為今用,是一個延綿了許久的話題。《曆史之魅》的編者用心良苦,選擇了這樣的內容。唐代的高考移民、清代官員的住房標準、宋代如何反”公款吃喝“、我國古代官員的考績製度、我國古代訴訟製度有哪些限製規定、唐代如何懲治偷稅者、中國古代環保法令……
我們看到了編選者的憂鬱和悲天憫人的急切。他們承擔了曆史信息整合、耙梳的重任,也念念不忘為現實紓困。他們選擇這樣的曆史文字,也就選擇了他們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