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偉大愛國詞人辛棄疾及其稼軒詞(1 / 2)

辛更儒

一、辛棄疾是南宋史上始終如一的愛國誌士

辛棄疾一生,正如鄧廣銘先生所說:從1161年金主完顏亮南侵到1206年韓侂胄北伐,“這兩次戰役,以及介居於這兩次戰役之間的宋金兩國間的其他鬥爭,辛稼軒幾乎每一次都是很奮勇地投身在內,為保衛漢族人民及其文化的安全而貢獻出他的智能和力量”(《略論辛稼軒及其詞》,見增訂本《稼軒詞編年箋注》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因此,我們可以確認,他是南宋曆史上一位始終如一、堅定不移的愛國誌士。

辛棄疾出生於金國統治的山東濟南,在他二十二歲時,山東、河北人民為反抗民族壓迫,乘金主亮南侵之機,爆發了大規模的反金起義。辛棄疾的祖父曾做過金朝南京開封府的知府,他本來是可以通過正常途徑出仕為官的,但他卻受民族大義的激勵,糾集二千餘人,同耿京共同組建了山東最大的起義軍隊伍,並且擔任軍中掌書記,成為起義軍的謀主,策劃了攻占東平府、支援南宋水師的膠州灣之戰和奉表南歸的重大決策。最新發現的資料記載:“紹興末,虜渝盟”,辛棄疾“乃結義士耿京等,糾合忠義軍二十五萬,以圖恢複。斬寇,取城,報功行在”(《菱湖辛氏族譜》卷首轉引自元代《鉛山誌》)。

當宋高宗在建康府接見起義軍代表時,辛棄疾“陳大計八條,上偉其忠”(所引同上。徐元傑的《稼軒辛公讚》也說:“洎高宗勞師建康,亟入條奏大計,上偉其忠。”見《梅野集》卷十一)。這八條大計今雖不得其詳,但必然是就南宋抗金的決策問題,經過深思熟慮才發表的意見,其思辨的新穎和卓越,也應是南宋王朝和宋高宗本人前所未聞的,所以才“偉其忠,驟用之”(《稼軒辛公讚》)。後來他又曾向江淮宣撫使張浚建言出奇兵取山東,《朱子語類》卷一一○《論兵》載:“辛棄疾頗諳曉兵事,雲:‘……某向見張魏公,說以分兵殺虜之勢。……據山東,中原及燕,自不消得大段用力。’”(中華書局1986年版)這段記載,詳述他的整個戰略決策計劃,其縝密及高瞻遠矚的思路與識見,又能從他再後所進獻的《美芹十論》和《九議》等專門研討戰略問題的著作中窺見一斑。

辛棄疾南渡之初,不僅以提供戰略理論名震江南,而且他又是一個有膽識的實踐家。在與金兵浴血奮戰的日子裏,他曾“斬寇取城”,“壯歲旌旗擁萬夫”;在回歸南宋之後,聞知其戰友耿京為叛徒殺害,他親率五十騎,深入金地六百裏,在濟州(今山東濟寧)軍營中活捉叛賊張安國,解送南宋行在所臨安將其正法。他的這一英勇行為,振奮了民族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的抗金鬥誌。就連以怯懦著稱的南宋文人洪邁,對此也表達了由衷的敬仰:“餘謂侯本中州雋人,抱忠仗義,章顯聞於南邦。齊虜巧負國,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西秦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息。”(洪邁《稼軒記》)

盡管辛棄疾南渡以後的四十多年間仕途坎坷,屢受南宋對金投降派的讒毀和排擯,但他抗金報國的壯誌始終不曾消泯。為了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振興,他不惜在垂暮之年出山,為抗金事業做最後的奮鬥。嘉泰四年(1204)正月,辛棄疾入見,言金國必亂必亡,應當委托元老大臣,“務為倉猝可以應變之計”(《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八《丙寅淮漢蜀口用兵事目》,中華書局2000年版),表達了勇於承擔抗金重任的決心。並就理財用兵提出了具體的有價值的建議:“究財貨之源流,指山川之險易。金馬玉堂之學士,聞所未聞;灞上棘門之將軍,立之斯立。”(劉宰《漫塘集》卷十五《賀辛待製棄疾知鎮江》)隨後,他又在知鎮江府備戰期間,派遣間諜深入金朝腹地,對金國兵力部署情況做充分的偵察,表明了對未來的抗金戰爭必須慎重對待、不可匆遽浪戰的負責態度。當專製朝政的韓侂胄不顧及一切不同意見,執意發動北伐而遭慘敗後,已被罷黜回歸鉛山家中的辛棄疾,痛憤抗戰大好局勢的崩潰,積憂成疾,一病不起。臨終之際,他還大呼“殺賊”數聲而止。

二、稼軒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辛棄疾是我國文學史上富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傑出詞人,他的歌詞,以殺敵報國、恢複失地為主題,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盼望祖國統一和民族強盛的願望,表達了高昂的戰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