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那些錯把傾訴衝動當作創作才華的無知年生,在兵荒馬亂的晚自習上,在熄燈的宿舍裏,我們總是在一堆堆耀武揚威的習題和試卷的縫隙間,在應急燈漸漸微弱下去的光線中,一手撐著深不可測的夜,一手寫下無處傾訴的話。那是一種盲目的、消耗的狀態,照管自己的生活,打理那些千頭萬緒的雜念,吃自己泡的桶麵,睡自己鋪好的被窩,吃自己餐盤裏的飯菜,寫自己的作業,考自己的試,做自己的夢……世界的悲傷與災難都太多,我們活在平靜遙遠的角落,無力憐憫。人間既非天堂又非地獄,末日尚遠,我們惟能維護著自己的天地,"埋頭做著功課做著世間的榮辱"……就算是洪荒滔天,也總有他人去擔當……
那些執念,那樣的舊時光,一晃就過去了。
回過頭去看看那些浸透在白紙黑字上的生動的悲喜,切膚地感覺到,在那樣一個唯唯諾諾的苟且年紀,傷情似乎是裝點生命的勳章,好像隻有憑借那些,幻覺般的,被我們脆弱的主觀承受力無限誇大的非難,我們才得以擁有熱淚盈眶的青春。盡管,生命中的溫暖一直都與我們遙遙在望,而我們隻不過是拒絕路過。
年華裏,我們失卻的是一種心情。未曾想到,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我們的出生年代,成為了一個字正腔圓的集體烙印,被用作追捧和詬病的代名詞,無論我們有著多麼迥然不同的生存姿態。但是我仍然相信這些千姿百態的理想和悲哀,功名和敗落的後麵,有著本質上相同的,對世界和生命的勇敢詰問。這正是我們為何要緊緊抓住語言的權利去表達內心的最初的動機。無論是寫作者還是閱讀者,這都是光榮的事情。至少,我們有很多的孩子,願意去思考和表達,即使無論這思考和表達的方式與內容怎樣。我始終相信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殊途同歸。因了成長本身的不完美,我希望這些如原石一般尚經不起雕琢的文字,能夠以一種最接近成長的本質的真實形式--即充滿了熱淚、過錯、遺憾、美好、希望和絕望的姿態--紀念我們已逝去的那段珍貴歲月。那些我們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長大的少年時代。那曾是,也將是屬於我們大多數孩子的一段最清澈最美好的時光,如同所有,所有--所有踏過了中學歲月,踏過了高考,踏過了命運的沼澤,在險些陷下去的時刻,被意誌和希望重新拉回到一條更值得堅持下去的路上的孩子們--所親身經曆過的那樣。
看,在這個充滿愛與被愛、傷害與被傷害的世界裏,生命對我們是吝嗇的,因為它總是讓我們失望;可是,生命又是這麼慷慨,總會在失望之後給予我們拯救。
我想,因了這生命的慷慨,我們必須尊嚴地過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們的存在。
之所以將本文集的名字命名為"稚嫩的青春",是因為當時的青春確實稚嫩。我非常懷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