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畢淑敏曾說過:“幸福是一種心靈的感覺,是不可以通過指標數據去量化的。”我們開心的程度,跟錢財的多少是不成正比的。有的人家財萬貫,但每天還是憂心忡忡;有的人並不富裕,但對生活充滿了樂觀自信,所以笑容時常掛在臉上。
為人處世,切忌貪婪。需知,並不是所有東西都越多越好,人的心應該有個“度”。縮減自己的欲望,才能脫離苦難,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佛教以弘揚佛法為己任。為了度化世人,佛光禪師廣建寺廟,開壇說法,他的弟子們在師父的影響下,也努力信征募捐,鼓勵信徒布施積德。
有一次,佛光禪師弘法回來,弟子們競相來向禪師報告個人勸募功德的成績。弟子普道得意地說:“師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一百兩銀子,作為我們興建大雄寶殿的基金。”
弟子普德也向禪師報告:“師父,城內的陳居士來拜望您,我帶他巡禮各處的殿堂,他答應奉獻給我們全年的道糧!”
寺中的香燈師、知客師等紛紛向佛光禪師報告自己的募捐成果,佛光禪師卻漸漸皺起了眉頭,讓大家停止報告,開示弟子們:“你們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緣太多,沒有功德!”
眾僧不解,問道:“為什麼化緣多了反而不好呢?”
佛光禪師道:“把錢財儲存於信徒,讓信徒富有起來,佛教才能富有。經常要信徒捐獻功德,讚助佛事,無異於殺雞取卵,何其愚癡!等到有一天信徒們不勝負擔,佛教還有什麼護法長城,佛法還怎麼弘揚光大呢?”
佛教提倡布施,要在對方“不自苦,不自惱”的原則下進行,不可硬性募化,一味貪多,傷了世人向善的心。細水方能長流,學佛之人如果心中有禪,不但為自己想,更要為別人想,這才是禪者重悟道,更重慈悲的寬廣胸懷。
物質享受的增加會使人更加快樂嗎?答案是否定的。有資料表明:21世紀初期的美國人,收入比20世紀60年代增加了兩倍,但感覺幸福的人的比例卻下降了六個百分點。所以,財富並不能決定你開心與否,有時甚至還會成為人的心理負擔。
快樂是什麼?快樂就是饑餓時的一塊麵包,是口渴時的一杯白開水。快樂是精神上的滿足,那些無形的財富比有形的寶藏更能讓人得到快樂。快樂並不是擁有更多的物質享受,而是懂得享受已經擁有的一切。否則,即使我們擁有金山銀山也不會有快樂可言。
從前有個國王,他擁有廣闊的領土,無盡的財富,卻整天都處在煩惱之中,幾乎忘記了怎樣去笑。煩惱的國王命令他的大臣們去尋找世上最快樂的人,解開快樂之謎,讓他也能重獲快樂。於是大臣們走向四麵八方,尋找快樂。
大臣們都是身居高位的官員,擁有令人羨慕的地位,但他們互相討論過後,發現沒有人覺得做大臣很快樂:整天和公務打交道,為國王提出的各種要求而疲於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