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人的寺廟情結(1 / 1)

台灣人的寺廟情結

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彭玉冰

台灣人愛燒香,也愛建寺廟。

有點錢的人,首先會想到在自家門前,或者先前就看好,一直想買下的某處繁華地段,或者風水上佳的地方,建寺蓋廟。沒錢的人,特別是台灣那些比較信神靈的老人,或者鄉村裏的人,平時的零花錢,也多半變成了香火錢。

據說,台灣有登記的寺廟6000多家。沒有登記的,更是不計其數,特別是在台灣的南部和鄉村。

台灣人無論長幼,一生中最常去的地方,去得最多的地方,百去不厭的地方,多半也是寺廟。

大陸人到台北,不去見識一下台灣的寺廟,就會對台灣人篤信神靈大驚小怪。像台北縣附近的指南宮已經有275年曆史的台北市龍山寺、彰化縣城的媽祖廟、南投縣的紫南宮、澎湖縣馬公島上台灣最古老的天後宮等等。如果你坐觀光火車,圍著台灣島轉一圈,恐怕一路上看到最多的,還是五顏六色琉璃瓦建造的,金碧輝煌的各式寺廟。

而且有一點,與大陸絕對不同,台灣寺廟真正賺的是信徒們自願掏的香火錢,而不是不得不買的門票錢。

在台灣,無論多麼豪華的寺廟,基本上都是不收門票費的,而且,寺廟裏許多紙張優良、印製精美的書籍,全是自由免費索取的。

據不完全統計,台灣人,有26%的人口信佛。按我們所知的常識,“××寺”、“××山”什麼的,應當是佛教所在地;而“××宮”、“××觀”,則應當是道教所在地。但在台灣,這種劃分不一定好辨認。台灣人說的“佛”,一般既包括了佛,又包括了道。難怪上次,我采訪兩岸道教論壇會時,會在現場見到那麼多,身著金黃袈裟的佛僧們。台灣的寺廟很多,雜七雜八,數也數不清。

寺廟前,多半立著左青龍,右白虎兩巨石獸。人們進廟宇,講究從龍邊進,虎邊出。

寺廟裏,有的祭孔,有的祭佛,有的祭道,或者祭土地公財神爺,有的則祭媽祖,還有祭觀音菩薩等等……更有佛道不分,反正都是神,一起祭就是了。所以,在台灣的寺廟裏,常常可以看見,右邊是關公像,左邊卻是釋迦摩尼身,一轉身,又是送子娘娘祭香台。信徒們手持高香,各祭各的,嫋嫋香火,互不影響。

台北市西門附近的龍山寺,台北捷運龍山寺站就在此,非常好找。一下地鐵,聞著香火味兒,就可以找到。275年的龍山寺,香火非常旺盛。據說,這裏也是台灣最大的土地公——財神爺廟。所以,常年香客不斷。

走進寺廟,不是周末的日子,照樣人流不斷,焚香煙味,直衝鼻眼。舉著相機溜達,但見送子娘娘香案前,擺放著不少心想事成,前來廟裏還願的供果,甚至還有一鍋新鮮的雞湯。估計還願的人,如願地生下了兒子。

在文昌廟殿前,竟然有一處“準考證影本放置處”,真是讓人想樂。可看著那些如願考上大學,或者希望考上如願大學的年輕學子們,虔誠地把自己的錄取通知書,或者準考證複印件,恭敬地放在木匣子裏,然後燒香叩拜,那篤信的神情,讓你又笑不出來了。

寫到這兒,想起在台灣南投縣,見到的一處有趣現象:南投縣的紫南宮,有一個專門為信徒們設置的,向寺廟借錢(求金)和還錢(還金)的窗口。兩個窗口(特別是還錢窗口)前,人們排著長長的幾路縱隊,據說天天如此,人頭暴滿。香客們在這裏,可以向神仙借錢,借多少都行,全是真金白銀的市麵流通台幣。但是,當你願望實現時,你就得來寺廟還錢。當然,還多少都可以。

用大陸人不信“邪”的思維,我問當地人,這樣會不會有人借了不還?當地人詫異地看著我,想了想說,“不還?也——行吧”。但我知道,那話意是,“敢不還神靈的錢?不怕遭神靈報應?”

真是有意思,這個紫南宮,充分利用了台灣人對神靈的虔誠、敬畏和企盼……以貸小錢還大錢的現實,賺得那是盆滿缽滿。惹得許多南投縣商業界人士笑侃,能否與紫南宮住持商量一下,在自己的領地上,幫紫南宮開一個“還錢”的窗口,保證隻收取少量的提成費用。

由此可見,紫南宮流動資金,超級龐大。

往往,人們借一千,多半還兩千。賺了錢的,認為是神靈顯靈護佑,所以常常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多還,圖的就是一個吉利和神靈的繼續保佑。

從紫南宮的“發財”經,可以窺見,台灣寺廟的興隆與發展。

(選自《大陸記者看台灣》/彭玉冰 著/古吳軒出版社/2011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