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初期,紐約所有的大銀行,以及芝加哥和加利福尼亞州的銀行,都麵臨著存款下降的問題,如大通銀行、花旗銀行和保證信托銀行等。1943年年底,大通銀行的存款規模大約為60億美元,但到了1954年年底卻隻有40億美元。(9)因此這些銀行都開始尋找可借貸資金渠道,以滿足顧客不斷增長的信貸需求。而相比之下,曼哈頓銀行則因為實行了一種零售戰略而使得存款規模明顯提高,儲戶的數量也顯著上升。於是,這刺激了大通銀行的領導者決定吞並曼哈頓銀行的決心。
1955年,在戴維·洛克菲勒的努力下,當時美國銀行業中排名第三的大通銀行和排名第十六位的曼哈頓銀行合並,新銀行取名為大通曼哈頓銀行。大通銀行和曼哈頓銀行合並之後,立刻成立了銀行發展部,將其作為銀行宏觀管理和戰略決策的重要部門,給予該部門極大的內部管理決策權,是大通曼哈頓銀行最有優先權的實力部門之一。而戴維·洛克菲勒則被任命為發展部的執行副總經理。
戴維上任後,便決定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兼並活動,以突破大通曼哈頓銀行幾十年來固有的傳統模式。戴維認為,兼並一家銀行所需要的資金投入要比新設一家銀行少得多,而且所需的行政和法律上的手續要簡便一些。最為關鍵的是,兼並一家銀行可以在這家銀行已有的業務基礎上開展業務,這就有了一個更高的起點。
在約翰·麥克勞埃的支持下,戴維策劃並領導了一係列國外兼並活動。荷蘭、比利時、英國和南美的許多銀行被收到了大通曼哈頓銀行的麾下。通過購買當地銀行49%或51%的股份,大通曼哈頓銀行非常便利的打進了布魯塞爾、香港、洪都拉斯等地的金融市場,而在此之前這些地方都是大通曼哈頓銀行的業務空白地點。
戴維的這一係列動作,使大通曼哈頓銀行獲得了新的增長點。1957年,大通曼哈頓銀行在全球98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了2000多個業務發展的據點,從而成為一家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相當活躍的金融機構,其影響力遠遠超出了美國本土範圍。
1957年,戴維·洛克菲勒升任為大通曼哈頓銀行的副董事長,負責該銀行的全部行政和計劃部門。
當然,戴維·洛克菲勒能成為副董事長,與洛克菲勒家族對他的全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因為董事長約翰·麥克勞埃是洛克菲勒勢力的成員之一,而戴維的兄弟勞倫斯·洛克菲勒是大通曼哈頓銀行的董事。同時,洛克菲勒家族本身就是大通曼哈頓銀行的大股東,因此對於董事會的決定擁有相當的話語權。
戴維·洛克菲勒出任副董事長之後,立即建議董事會在華爾街建造一棟60層的辦公大樓,以結束長期租用寫字樓辦公的曆史,同時作為一個永久的招牌向全世界宣告大通曼哈頓銀行雄厚的實力和卓越的管理。
在戴維的極力主張下,最終銀行大廈得以建成。該大廈成為華爾街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並在當時創造了好幾個世界第一:世界上最高的銀行大廈;建有全世界最大的銀行保險庫;當然它的造價也創下了世界紀錄,整個建設項目共花去了1,4億美元!
1961年4月,大通曼哈頓銀行正式遷入新的辦公大廈。與此同時,戴維·洛克菲勒被董事會任命為銀行行長,這時他年僅45歲。年輕得誌的他很喜歡交際,並通過幫助人們不斷擴大自己的聲譽,以贏得人們對自己、對家族的認同。
大通曼哈頓銀行成就了戴維·洛克菲勒,而戴維·洛克菲勒也幫助大通曼哈頓銀行實現了飛躍。他這個洛克菲勒的姓氏使他備受矚目,從而為大通曼哈頓銀行帶來了相當多的業務。大通曼哈頓銀行的副總經理曾經對他的貢獻作出了這樣的評價:“我們就是依仗著戴維的交際往前走。”而戴維·洛克菲勒有一次也這樣說道:“當我拿起電話找人的時候,對方若是聽到過我的名字,就會更容易更恰當的回答我。”
約翰·麥克勞埃退位之後,鑒於戴維和另一位元老喬治·張比盎對公司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兩人不相上下的工作能力,董事會決定創新性的任命兩人同時擔任公司董事長,但將權力分為兩大塊:喬治·張比盎獲得國內銀行業務和日常管理的最高領導權,而戴維·洛克菲勒則擁有銀行國際業務方麵的絕對指揮權。同時,戴維還被任命為公司執行委員會主席,負責擬定銀行的宏觀戰略決策和銀行發展計劃。
盡管這種安排無疑帶有折衷的意味,但這樣的人事安排確實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在當時金融界是轟動一時的重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