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當前國際戰略形勢的基本特點(3 / 3)

4.部署共同發展的周邊關係戰略

周邊外交曆來是中國外交與對外戰略開展的基礎。2013年可以說是新一屆政府對中國周邊外交戰略的完善與整體布局成型的一年,對於中國周邊外交的推進而言具有極為關鍵的意義。

首先,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的首次召開確立了中國周邊外交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理念原則,同時對周邊外交工作的推進做了整體的部署和規劃。在此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國周邊外交的戰略目標,就是服從和服務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全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關係,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努力使周邊同我國政治關係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係更加緊密。習近平強調,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構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命運共同體成為新一屆政府周邊外交的關鍵目標。

其次,新一屆政府在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戰略的過程中,新的舉措與具體方案漸次出台,周邊外交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麵。

在地區組織層麵上,中國明確了上合組織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深化與東盟關係的重點領域。2013年9月13日,習近平在上合組織峰會發表演講,提出把上海合作組織打造成成員國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使其成為成員國共謀穩定、共同發展的可靠保障和戰略依托。對上合組織的發展前景提出了中國的倡議。2013年10月9日,李克強在文萊首都斯裏巴加灣市出席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就深化中國—東盟關係進行了深入討論,提出了合作框架設想,包括兩點政治共識和七個領域合作,即“7+2”合作框架,為中國與東盟關係的發展規劃了具體的路線圖。

在地區戰略與經濟合作領域,中國周邊戰略可以用“一路一帶兩走廊”來概括。在東南方向,表現為“一路”。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此實現與東盟國家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在西北方向體現為“一帶”。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提出創新歐亞各國經濟合作的新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此實現以點帶麵、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的局麵。在西南方向則為“兩走廊”。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5月訪問巴基斯坦和印度時,分別提出了建立“中巴經濟走廊”和“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設想,得到對方的積極回應。在東北方向則表現為戰略夥伴關係與中日韓FTA的齊頭並舉。中國在保持與朝鮮傳統關係的同時,深化與韓國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013年6月,韓國總統樸槿惠訪華期間,習近平主席與樸槿惠總統一起就深化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製定了路線圖,為中韓關係的推進搭建了具體的框架。中日關係雖然持續低迷,但中日韓FTA尤其是中韓FTA建設得以持續推進。這些舉措增加了中國在半島問題以及東北亞安全合作上政策實施的彈性空間。

總而言之,這些戰略和合作設想的出台,為中國推進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具體措施和抓手,將命運共同體戰略的實施落在實處。可以預期,中國的周邊戰略已經駛入戰略頂層設計完備、具體措施實施多頭並舉的快車道。

5.借助全球及區域平台推動治理機製創新

新一屆政府上台後重視金磚國家、APEC、G20等治理平台建設,穩步推動國際經濟治理平台改革,增強國際經濟治理經驗,穩步提升中國在區域乃至國際機構中的話語權。在沒有更好的平台出現之前,中國極為重視G20平台發展,因為G20平台比G7或者G8更大的進步在於其包括中國,中國有了參與全球治理的機會。本次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尤其重視G20峰會的作用,借此平台積極參與並持續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創新,突出的表現是2010年G20韓國首爾峰會確定的IMF、世界銀行的改革,此次改革中中國在IMF及世界銀行的投票權上升到全球第三位,盡管中國仍然不能主導該機構的運行,但上述現象彰顯中國在主要國際機構話語權的提升。

當然,國際經濟秩序的調整涉及世界主要國家尤其是發達經濟體的利益收縮,發達經濟體不會輕易讓渡相關權利。對此,中國期待通過區域治理機製釋放國際經濟秩序調整訴求。2013年3月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後就出席金磚國家峰會,提出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應急儲備基金等重大倡議。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比什凱克峰會,倡導絲綢之路建設及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出席APEC峰會並發表《深化改革開放共創美好亞太》的演講,體現出新的領導集體對相關治理機製的重視。而且,倡導設立開發銀行及外彙儲備基金等倡議也適應當前中國擁有巨額外彙儲備及較強基礎設施開發建設能力等比較優勢,有助於提升中國在相關治理機製中的地位,未來將繼續加強參與相關治理平台的建設。

(二)新時期中國對外經濟戰略和策略的調整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戰略融入全球經濟,借助WTO深化本國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對外開放與對內改革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中國經濟30多年的高速增長,既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也驗證了經濟全球化的巨大動能及其持續深化不可逆轉的態勢。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複蘇增長分化,歐債危機、烏克蘭地緣政治問題等新的事件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不確定性,內外經濟環境呈現新的特征,要求我們審時度勢地調整優化對外開放戰略,促進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1.對外經濟新形勢、新機遇和新目標

調整對外開放戰略首先要客觀判斷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就國際環境而言,中國對外開放的外部環境盡管出現波動,但沒有因為金融危機而發生根本性改變,全球化仍然是大方向大環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引發了人們對全球化進程的擔憂。毫無疑問,發達國家經濟複蘇緩慢,歐債危機尚未企穩,失業率居高不下,全球經濟增長低於預期,貿易和投資的增速放緩。盡管如此,經濟全球化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實踐將證明,抵禦和擺脫危機恰恰需要依靠全球化力量,對危機的反思和應對將為更深入的全球化創造條件。

在國際投資領域,金融危機導致跨國直接投資階段性減少,但投資趨勢不改,危機推動的結構重組成為新一輪投資高潮的啟動器。國際產業轉移繼續向高端延伸,汽車製造、生物製藥和信息技術等更多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是國際製造業轉移的主體。服務業繼續促進投資發展,服務外包和研發投資仍然是國際投資的重要內容,全球服務業外移與外包持續發展。全球價值鏈配置和產業國際轉移的總體態勢,為“中國製造”的升級換代和“中國服務”的迅速成長創造著條件。

依據金融危機以來的國際新形勢、新機遇,中國對外開放戰略調整的目標在於兼顧內外需的平衡發展,穩步化解產能過剩難題;著力提高中國產業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提升中國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和效率,促進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與貿易深化相適應的開放金融體係,促進國際投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政策規則製訂,以提升中國在全球開放經濟中的話語權。

2.促進金融開放成為新時期開放戰略調整的重點

當前中國對外貿易已經促使經濟與外部密不可分,但金融發展卻相對滯後,“貿易大國、金融弱國”是當前中國貨幣金融問題的形象表述,金融開放改革滯後的問題越發突出,最核心的表現是巨額外彙儲備提升中國國際支付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保值增值難題,亟待通過推動金融開放改革創新厘清外彙儲備管理機製。結合國際經驗來看,貿易深化發展並不必然導致外彙儲備被動累積,金融開放改革有助於改變外彙儲備被動累積難題,基本做法就是通過資本要素價格市場化而將央行從幹預資金價格中獨立出來。因此,人民幣彙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資本賬戶可兌換就成為金融開放改革的重要內容。十八大報告也提出,深化金融體製改革,穩步推進利率和彙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在改革的先後次序問題上,可以考慮先構建存款保險製度以實現利率市場化,促使國內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穩步實現經營模式轉型,做大做強國內金融機構,在此基礎上,推進彙率市場化改革,最後選擇時機審慎推動資本賬戶可兌換改革。

然而,資本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僅能解決外彙儲備被動增長的增量問題,中國還必須解決巨額外彙儲備存量的運作問題。對此,可以考慮加快推進“走出去”戰略,培育中國的跨國公司,積極參與國際投資合作。這對於穩定外部市場、轉移過剩產能、規避貿易壁壘、平抑經貿爭端、獲取先進技術和人才、保障境外戰略資源、提升“中國製造”形象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本質上說,跨國公司掌控著全球的產業核心技術、品牌、國際營銷網絡等壟斷性資源,是全球化時代配置資源的主體,是強國經濟的支撐力量。因此,海外投資不是外彙儲備劇增條件下的權宜之計,而是中國切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戰略舉措。2011年中國海外投資存量3659.8億美元,僅占GDP的5%,若未來達到世界20%~30%的平均水平,那麼對外投資未來十到二十年將增加3~5萬億美元,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對外投資最大的國家。大量海外投資需要規模巨大的外彙支持,如果不考慮未來企業創彙能力,那麼當前的外彙儲備還不足以滿足未來企業海外投資需求,因而,必須重視外彙儲備在新時期服務企業“走出去”的戰略需求。

3.對外開放戰略更加關注拓展外需與提升內需的平衡

中國當前進出口貿易總額已經位居世界前列,未來開拓國際市場的邊際提升空間不大。為此,當務之急是穩定現有市場。一方麵,目前中國的外部市場大部分是基於WTO框架取得的,從而短期內中國應堅持WTO談判,促進中國外部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麵,加強與周邊協調合作,積極推進亞洲或者東亞自貿區的建設,注重區域一體化對貿易增量的貢獻。目前美洲有北美自由貿易區,而歐洲有歐盟經濟一體化,但亞洲仍然沒有自貿區。中國通過積極推動周邊國家貿易自由化並最終實現亞洲或者東亞經濟一體化,那麼將有望在增量上提升國際貿易空間。

然而,在外需難以回到金融危機之前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短期內中國將麵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難題,為此,中國應著力擴大內需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穩步化解產能過剩。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製,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擴大國內市場規模。短期來看,可以通過結構性減稅等舉措促進投資以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長期來看,穩步推進城鎮化戰略,通過社會保障製度建設、收入分配改革提振消費需求等舉措亟待穩步推進。

4.促進產業升級構成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內在要求

十八報告指出,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要求促進中國產業升級換代,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提高中國產業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提升中國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和效率,以保障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上述目標的實現有賴於現代產業體係的構建,即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汙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有機產業群為核心,以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高效運轉產業係統為支撐,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係。

綜合來看,創新不僅是當下中國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政府需要大力推進體製機製改革,破除製約創新發展的體製機製,通過進一步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增強企業創新意願,加大力度實施知識產權保護予以鼓勵創新。結合國際經驗來看,標示一國綜合技術創新能力的全要素生產率與人力資本存量存在正相關關係,而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與人才教育水平成正比,預示政府通過支持教育、健康等人力資本投資,將構成經濟持續創新發展的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