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變化是心理變化的直接體現,要想獲得穩定的心理素質走向成功,就必須學會如何掌握情緒。
第1節 什麼是情緒?
《牛津英語辭典》將情緒定義為:“任何心理、感覺、感情的機動或騷動;泛指所有激烈或興奮的心理狀態。”
情緒的表現可分為幾方麵:
1.生理變化,如血流加速、心跳加快、呼吸加快……
2.主觀感覺,如感覺不舒服等;表情為眉頭緊皺、嘴角下垂、拳頭緊握、肌肉緊繃……
3.行為衝動,如打人、摔東西……
情緒的主要特征有:無所謂對錯,常常是短暫的,會推動行為,易誇大其辭,可以累積,也可以經疏導而加速消散。
人類擁有數百種情緒。它們或涇渭分明,如愛恨對立;或相互滲透,如悲憤、悲痛中有憤恨或憤怒中夾雜慘痛;或大同小異的情緒彼此混雜,十分微妙,往往隻可意會,難以言傳。在紛繁複雜、波譎雲詭的情緒麵前,語言實在是有點蒼白無力。
情緒可以作如下的扼要分類:
1.憤怒。如憤慨、苦惱、煩惱、煩躁、忿恨、怨恨、仇恨、狂怒、激怒、惱怒、刻毒、敵視,走到極端則是恨之入骨與暴力。
2.悲哀。如多愁善感、自憐、寂寞、沮喪、悲傷、難過、陰鬱、憂鬱、絕望,到極點則是嚴重抑鬱。
3.恐懼。如憂慮、憂愁、緊張、疑慮、急躁、警覺、慌亂、焦慮、坐立不安、畏懼、恐怖,直至病態的恐懼症、恐慌症、恐怖症。
4.快樂。如自豪、興奮、欣喜、幸福、喜悅、歡樂、放鬆、狂喜、逍遙自在、歡天喜地、感官快樂、心滿意足、怡然自得、隨心所欲、欣喜若狂,以致極端的躁狂。
5.愛。如敬老愛幼、寸草春暉、情真意切、癡迷眷戀、親密無間、一見傾心、心心相印、肝膽相照、生死與共、忠心耿耿、相濡以沫、無私關懷、敬重仰慕、溫情脈脈、情投意合、舐犢之情。
6.驚奇。如奇怪、驚訝、驚異、震驚等。
7.厭惡。如藐視、輕蔑、鄙棄、憎惡、反感、討厭等。
8.羞恥。如窘困、屈辱、內疚、悔悟、懊惱、懊悔、羞愧等。
上述的分類當然不是絕對和全麵的。比如嫉妒就很難說屬於哪一種,因為它是憤怒混合著悲傷與恐懼的情緒;希望、信念、勇氣、寬恕、自信、沉著等美德也難歸類;自滿、懶惰、疑神疑鬼、麻木、無聊等缺點也是如此。
另外,還有人認為人類有四種基本情緒:恐懼、憤怒、悲哀和快樂,人的其他情緒都是這四種基本情緒的混雜。
第2節 人的心理促生情緒
任何心理、感覺、感情的機動或騷動都會引起情緒的波動,那麼,決定情緒發生和變化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1.決定情緒發生的關鍵因素是認知評價
認知評價受一個人的知識經驗、思想方法、信念和價值觀等的影響。認知評價是決定情緒發生的關鍵因素。比如,不能辯證地認知評價的人,在受到挫折時往往隻看到失敗一麵,而產生悲觀情緒;能夠辯證認知評價的人,在遇到挫折時,會以“失敗是成功之母”激勵自己,而不致產生消極情緒。
關於認知評價對情緒發生的重要性,一位心理學家曾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把實驗對象分成兩組,都給他們注射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能使人體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臉麵變紅等症狀,對正常人不利。然後讓這兩組人同時依次經過令人非常高興的和令人非常憤怒的兩個特別環境。但告知其中一組剛才注射的是維生素,告知另外一組真實情況。結果發現,經過上述特殊環境時,被告知真實情況的一組人情緒更穩定。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位心理學家分析說,被告知打了維生素的人在認知上無準備,易受環境影響而表現出較強的高興或憤怒的情緒;而被告知打了腎上腺素的人有所準備,會有意識控製自己,不要讓自己太高興或太憤怒,所以情緒狀態比前者穩定。
2.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是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
事物本身並不直接決定一個人的情緒,而必須通過人的需要等主觀中介,所以情緒可以說是人與事物之間的某種關係的反映。事物與需要的關係既決定了情緒的積極或消極,又決定了情緒的種類及程度。舉個例子,你在商場看上了一條項鏈,想買下來,可價格太高,使你不能如願而產生失望、沮喪甚至憤怒的消極情緒。可這不能怪項鏈,要怪隻能怪你對它的需要,你若不想買它怎麼會煩惱呢?如果價格比你的支付能力高一點或者你不是很需要,你的消極情緒可能會輕一些,因為努力一點就可以買到或者不要也無所謂;如果高出許多而你又喜歡得不得了,你的消極情緒就會重一些,因為如願的可能性很小。
3.決定情緒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事物與人的預期的關係
所謂預期,是指一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習慣對客觀事物做出的估量。人的預期是不斷變化的,可能被人充分意識到而表現為有意識的估量,也可能未被充分意識到而表現為潛意識的估量。
一般地,客觀事物超出人的預期越大,它滿足個體需要與否所引起的情緒也越強烈;反之,則越微弱。也就是說,事物與人的預期之間的關係決定著情緒發生的強度。另外,這種關係會決定情緒的種類,尤其是驚奇一類的情緒。當客觀事物超出預期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就會發生驚奇情緒,並可根據不同的超出程度,區分出從新鮮感、新奇感,到驚訝、驚愕,直至震驚、驚厥等一係列不同強度的驚奇情緒。
第3節 情緒影響人的心理
研究表明,強烈的情緒反應會驟然阻斷人們的正常思維,持久而熾熱的情緒則能激發人們無限的潛能去完成某些工作。這幾乎是顯而易見的,生活中你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在情緒好、心情爽的時候,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學習和工作效率高;而在情緒低沉、心情抑鬱的時候,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學習工作效率低。也就是說,情緒會左右人的認知和行為,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1.情緒影響人的心理動機
情緒能夠影響人的心理動機,可以激勵人的行為,改變人的行為效率。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人們的行為效率,加強心理動機;消極的情緒則會阻礙降低人的行為效率,減弱心理動機。一定的情緒興奮度能使人的身心處於最佳活動狀態,發揮最高的行為效率。這個最佳興奮度因人而異。
2.情緒影響人的智力活動
情緒對人的記憶和思維活動有明顯的影響。例如,人們往往更容易記住那些自己喜歡的事物,而對不喜歡的東西記起來則比較吃力;人在高興時思維會很敏捷,思路也很開闊,而悲觀抑鬱時會感到思維遲鈍。
3.情緒影響人際信息交流
情緒不僅僅存在於一個人的內心,它還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遞,而成為人際信息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和手段。
人的情緒通常伴有一定的外部表現,主要有麵部表情、身體動作和言語聲調變化三種形式。比如,人們高興時眉開眼笑,手舞足蹈,講起話來神采飛揚;發怒時橫眉立目,握緊拳頭,大聲吼叫;悲哀、悔恨、失望時則語言哽咽、頓足捶胸、垂頭喪氣……所有這一切都是一種具有特定意義的信號,可以傳達給別人並引起他人的反饋。人們通過細微甚至難以覺察的情緒信號來彼此傳遞和獲取信息——這種信息有時是難以用言語來直接表達的——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步的交流。
第4節 常見不良情緒及其危害
人的不良情緒主要有兩種:一、過度的情緒反應,是指情緒反應過分強烈,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絕、激動不已等,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二、持久的消極情緒,是指人在引起悲、憂、恐、驚、怒等消極情緒的因素消失後,仍長時間沉浸在消極狀態中不能自拔。
(一)心理危害
不良情緒與心理問題及疾病大多有著密切的關係。過度的情緒反應,會抑製大腦皮層的高級智力活動,打破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製之間的平衡,使人的意識範圍變得狹窄,削弱正常的判斷力和自製力,甚至有可能使人精神錯亂、神誌不清、行為失常;持久性的消極情緒,常常會使人的大腦機能嚴重失調,從而導致諸如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神經衰弱等各種神經症和精神病。
(二)生理危害
不良情緒還可嚴重損害人的生理健康。我國古代醫學中很早就有關於不良情緒影響人的生理功能的論述,如“內傷七情”、“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等。
1.不良情緒會影響消化係統功能。如人在恐懼或悲哀時,容易胃粘膜變白、胃酸停止分泌,發生消化不良;在焦慮、憤怒、仇恨時,胃粘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容易發生胃潰瘍。
2.強烈或長久的消極情緒會造成心血管機能紊亂,引起心律不齊、心絞痛、高血壓和冠心病,嚴重時還可導致腦栓塞或心肌梗塞,以致危及生命。
3.不良的情緒會影響內分泌係統,導致內分泌失調,使皮膚灰暗無光,在女性身上還表現為月經不調,甚至發生閉經。
4.長期消極情緒會損害免疫係統,造成人體抗病能力下降。
5.消極的情緒還會引起肌肉收縮甚至引發痙攣疼痛。
第5節 調適不良情緒的一般方法
對不良情緒的調整,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自我激勵法
在遇到困難、挫折、打擊、逆境而痛苦時,用堅定的信念、偉人的言行、生活中的榜樣和哲理來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同逆境和痛苦進行鬥爭。自我激勵是人們精神活動的動力源泉之一。
(二)宣泄法
情緒的宣泄是平衡心理、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不良情緒來臨時,我們不應一味地控製與壓抑,還要懂得適當的宣泄。
當生氣和憤怒時,可以到空曠的地方去大喊幾聲,或者像屠格涅夫一樣“在開口前把舌頭在嘴裏轉上十圈,怒氣也就減了一半”,或者進行比較劇烈的體育活動,如跑兩圈、扔鉛球等等。
當過度痛苦和悲傷時,放聲痛哭比強忍眼淚要好。研究證明,情緒性的眼淚和別的眼淚不同,它含有一種有毒生物化學物質,會引起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和消化不良等不良症狀。通過流淚,把這些物質排出體外,對身體有利。尤其是在親人和摯友麵前痛哭流涕,是一種真實感情的宣泄,哭過之後痛苦和悲傷就會減輕許多。
一位百歲老人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一下。產生不良情緒時,他有調節的妙招:一、堅決不去想煩心事;二、和童真的小孩們一塊玩耍;三、照鏡子,看看自己生氣的樣子是不是很難看,然後努力拿出笑容,看看是不是很悅目。
(三)語言暗示法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高級心理功能,是人們交流思想和彼此影響的工具。語言的暗示對人的心理乃至行為都會產生奇妙的作用。在被不良情緒所壓抑的時候,可以通過語言的暗示作用,來調整和放鬆心理上的緊張狀態,使不良情緒得以緩解。比如,在發怒的時候,就重述一下達爾文的名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憤怒是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或者用自編的語言暗示自己,如“不要發怒”、“別做蠢事,發怒是無能的表現”、“發怒會把事情辦壞的”、“發怒既傷自己,又傷別人,還於事無補”。還可以在家中或單位懸掛字幅暗示自己。例如,禁煙英雄林則徐,為了控製自己的暴躁脾氣,便在中堂掛了上書“製怒”的大字幅,隨時提醒自己。在憂愁滿腹時,則可以提醒自己“憂愁沒有用,要麵對現實,想出解決辦法”等等。在鬆弛平靜、排除雜念、專心致誌的情況下,進行這種自我暗示,往往對情緒的好轉有明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