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很容易聯想到力量、美感、熱烈、自由、忠誠等諸多形容詞,人們似乎想把一切美好的品質加諸其身。對馬的推崇,幾乎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共識,在西方甚至還衍生出了一整套龐大的騎士文明。作家周濤曾寫道:“我一直對不愛馬的人懷有一點偏見,認為那是由於生氣不足和對美的感覺遲鈍所造成的,而且這種缺陷很難彌補。”正是這樣,我們亦毫不掩飾對馬的偏愛。
甲午馬年,在中國草原上,走一趟關於馬的旅行。
這是我們策劃2014年開年專題的初衷。但隨著選題的推進,現實比想象要吊詭得多。“馬是人的一麵鏡子”,在機械速度全開的今天,曾經以速度為傲的馬已經顯得落伍,並重新進入新時代的經濟塑形。它們,有的逐漸被摩托車取代,有的被置放在旅遊景點充當民俗點綴,還有的則得以賣入大大小小的馬術俱樂部晉升貴寵……而與馬的實用性消減形成對照的,還有馬的工業繁殖。馬匹被納入了精細的程序生產,生物學主導人工授精,耐力、速度、體形等等,幾乎可以完全按照人的意向去規製馬的誕生。
進入21世紀,馬的形象變得複雜。同時,與之關聯的草原生態、遊牧消亡,以及附著其上的“中心與邊地”的文化博弈、“觀看者與當地民”之間的理解偏差等等,都隨之進入了我們的視野。馬年專題由此延展成了一次關於“”的旅行——當人類的遊牧時代即將結束時,“牧遊”或能成為現代人重回遊牧的一種旅行方式。它使得普通旅行者有可能接觸當地人的生活,更換一種本土視角,從而真正進入“從觀看到理解”的通道,看見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