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覘國勢群臣逃亡 作後圖二王出鎮(3 / 3)

當日退下朝來,文天樣又約齊張世傑和宗親大臣等聯名上疏,說是“城亡旦夕,社稷計重,二王出鎮之策,不可再延,伏乞聖衷速決”等語。太後和帝顯看了,左右為難。原來這吉王名昰,乃度宗皇帝長子,係楊淑妃所出;信王名昺,度宗皇帝第三子,係俞修容所出。兩人均甚年幼,太後想:要他出鎮,卻實在放心不下;若不叫他出鎮,卻奈城破隻在旦夕,徒死也是無益。

輾轉想了一夜,到後來想到城破之日,大家一定是拚著一死殉社稷了,這二王也是活不成了,但是他兩個小小年紀,卻叫他受這刀兵之慘,豈不可憐嗎?不如命他出鎮,就使不幸路上風翻舟覆,葬身大洋中,也死得個痛快,何況若僥幸挨得到閩、廣,不但可以免死,連恢複宗社還有可望哩!又安知非天意未絕我宋室,故留下這兩個小孩子作個再造宋室的聖主呢?想到這裏,又覺得二王一定要出鎮才是哩。於是決定主意,次日便叫二王到麵前,把這話向他說了一遍,說完又忍不住淚如雨下。那二王雖然年幼,因平日太後待他愛如己子,便也極戀戀於太後,當下聽說要叫他離了宮廷,到那麼遠地方去,便伏在太後懷裏嗚嗚咽咽地哭道:“我不要去。”太後哽咽著勸了一番,說道:“你不用啼哭,我叫你母親和你同去便了。”那二王隻不答應,還是嗚嗚咽咽的哽咽個不住。太後無奈,隻得忍著淚別了二王去上朝了。當下太後和淚命侍臣草了一道詔書,進封吉王昰為益王,出鎮福州;信王昺為廣王,出鎮泉州;命駙馬都尉楊鎮及楊淑妃之弟楊亮節、俞修容之弟俞如珪等,保護二王出鎮,便兼領二王府事,即日準備車馬,明日啟行出關。當下各大臣得了這道詔書,又是歡喜,又是悲切,便連夜收拾車馬,準備明日二王出鎮,不提。

卻說宮中那二王聽說詔書已下,明日就要出鎮,好不傷心,隻哭得二目盡腫。那俞修容早已死了,隻有楊淑妃,聽說明日要隨二王出鎮,念平日太後待他的恩德,一時也不忍分離,悲悲切切哭個不住。可憐這一夜大家足足哭別了一夜,連宮嬪們聽了都流淚不止。次日太後早朝下來,便命文武百官都在午門外候著,送二王出關,進來卻催著楊淑妃等上車。楊淑妃無奈,隻得帶了二王和幾個宮嬪,痛哭拜別了太後和帝顯,當時忍淚上車,出了宮門,楊鎮等護著車馬。此時張世傑早派了統製張全,領著一千兵馬,護送二王出鎮。當下一行人眾,如飛的出了嘉會門,那文武百官一直送到關前,才痛哭而回,不提。

卻說張全等護著二王早行夜宿,走不到兩日,早為元軍所知。那巴延便遣大將範文虎,帶了數千鐵騎,星夜飛奔出來。楊鎮得報,大驚道:“我們這一千老弱殘兵,若被他們大軍追到,那還了得!沒奈何,我須拚著一死去把他擋住,且他緩幾日追來也好。你們須小心護著車駕,火速前進,不可再被他們追著。”說完,帶了五百騎兵,也不稟命,飛奔向舊路去了。張全等連忙報知楊淑妃,楊淑妃大驚道:“哎呀,不好了!楊都尉此去,一定有死無生,有勞那位將軍趕緊帶著兵馬去救他才好。”張全等齊道:“這點兵馬,若再帶了去,車駕何人保護呢?”楊淑妃道:“這不要緊,此去前麵並沒有元軍足跡,還怕哪個敢攔住去路?所慮的不過是後麵的追兵,那位將軍若能去把追兵殺退,把楊都尉救回最好;若不能殺退追兵,就把他擋住幾日,度我們去遠了,你們就帶著楊都尉向別處逃生去吧,也不必再趕來了。”張全道:“既然如此,待末將去救便了。”說完,便領著四百騎兵,也飛奔去了。

這裏隻剩得一百騎兵,和楊亮節等保護著車駕星夜前進。那日天色將黑了,走到一個山腳下,忽遇著一隊強寇,約有三四百人,攔住去路,幸虧這一百騎兵拚命的殺開一條血路,落荒而走,不覺卻奔進那座山上來,還喜得那強寇沒有追到。從此大家一見天色不早,就不敢走了。

卻說這座山原來非常高峻,裏麵山重山,山套山,越走那山越深,一連走了七日,這其間風聲鶴唳,虎嘯猿啼,受得不少驚恐。好容易逃出山來,正走到山腳下,忽見後麵塵頭起處又來了一彪人馬,由山上飛奔下來,隻嚇得楊淑妃大叫道:“我命休矣!”正是:弦聲易覺驚弓鳥,帆影偏驚脫網魚。

欲知來的是何處人馬,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