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題銘除了一些褒獎性的套語,涉及到的內容主要有人名、地名、官名和時間四方麵的內容。在此我們把這四方麵的內容做一梳理:
首先,本題銘涉及的人名有:阿史監陀、阿奴伽、史君、史毗沙、史維摩、史雪□□及康氏。如果按世係排列應該是:阿史監陀(史君祖父)――阿奴伽(史君之父)――史尉各伽(史君)、康氏(史君之妻)――史毗沙(史君長子)、史維摩(史君次子)、史雪□□(史君三子)。由此我們對史君家族的四代成員有了基本的認識。
其次,本題銘涉及到的地名有:史國、長安、西域、涼州、永(□)縣。現分別做一初步考述。
1.史國:是粟特人建立的中亞古代小國之一,中國古代典籍常譯成?沙、羯霜那、乞史、渴石等。位於今烏孜別克斯坦撒馬爾罕正南的沙赫裏夏勃茲,隋朝以前是康居國屬地,漢朝典籍譯成蘇?城,隋朝以後就以半獨立的小國形態出現於曆史舞台。因其地控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各地人民南下到阿富汗與印度的要衝,且境南有鐵門關之險,故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相當重要,公元14世紀時,中亞帖木兒汗國的締造者帖木兒即誕生於此,汗國還將此城建設成第二首都。中國隋、唐時期史國作為昭武九姓(康、安、曹、石、史、米等)之國之一,與中國數有往來。唐高宗顯慶年間,唐朝政府在其地設?沙州,以其君主詔武失阿喝為州刺史。唐玄宗天寶年間改其國名為來威國。其屬國尚有小史國,位於今撒馬爾罕西南麵的喀爾希,從此可通波斯,故從波斯薩珊王朝時起,波斯人和後來的阿拉伯人都對此地有深切印象,這一地名也多次出現於他們的著作中。由本題銘可知:至少在北周時史國等昭武九姓的國名就已經很流行了,不然史君石槨的題銘上不會有“本史國人也”的記述。而早在史君祖父阿史監陀(依史君的生卒年推論,大約在西魏時)時,史國就有“薩保”這一官職,不然題銘上就不會有“祖阿史監陀,為本國薩保”的記述。
2.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本為秦朝杜縣之長安鄉,秦始皇時封成?為長安君,此間成為長安君封地。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長安縣,漢高祖七年(前200年)開始在此建都,此後共有12個王朝在此建都,直到唐末長安才失去都城的地位。而作為一個縣,從漢高祖五年設置,直到2003年才改為西安市長安區。由本題銘可知:長安在北朝時代是一個令西域各國人神往的地方,因此作為史國上層或“薩保”一類的史君家族才會遷居長安。
3.西域:始見於《漢書?西域傳》,是對中國古代甘肅玉門關、陽關廣大地區的總稱。有廣、狹二義:狹義專指蔥嶺以東、天山南北、敦煌以西;廣義泛指凡通過狹義西域所能達到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非洲北部等地區。其中狹義範圍內的西域,與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體相當。
4.涼州:西漢設置,為十三部州刺史之一。東漢時,其治所在隴縣(今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三國時,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北涼都曾在此建國。五代及西夏時稱西涼府,元為西涼州,明改為涼州衛,清改涼州府。民國後改名武威,一直延續至今。
5.永□縣:依題銘來看,這應當是北周時長安地區的一個縣,但考察典籍長安自有建製以來,都沒有一個以“永”字打頭的縣。因此其所指令人費解。
另有兩個地名,雖然不是本題銘中出現的內容,但屬於吉田豐先生在粟特文譯文中提到的,在此也做一簡釋。
1.姑臧: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設置,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市。這也是東漢時武威郡的治所。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北涼都曾在此建都。唐代時這裏是涼州及河西節度使治所。這與我們在漢文題銘中提到的“涼州”指的都是同一地區。
2.西平:古代西北郡縣名,東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19年),由金城郡分割出來設置,治所在西都(今青海省西寧市),轄境相當於今青海省湟源、樂都二縣的湟水流域地區。十六國時,南涼曾建都於此地。北魏時改設鄯善鎮。
隋煬帝打敗吐穀渾後,又重新設置了西平郡。唐朝初年改設為鄯州,天寶年間又改為西平郡,管轄的區域都沒有變化。
再次,本題銘涉及到的官職名有:本國(史國)薩保、薩保府判事曹主(事)、涼州薩保。這三個官職都與薩保府有關,可幫助我們了解北周至隋唐時代的薩保及薩保府製度。
1.薩保:即北朝隋唐史籍中的薩寶、薩甫、薩薄,原本為粟特胡人商隊中的頭領,因為這一時期的粟特胡人聚落同時又是祆教信仰的中心,所以薩保又是粟特胡人的宗教首領。本題銘中所見的“本國薩保”,可能就是這種意義上的薩保。而題銘也說明:大約在西魏時,史國就有了“薩保”這一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