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鈞 翟春玲
眾所周知,銅鏡是古人用於照顏飾容的一種梳妝用具。但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來看,銅鏡在古代社會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特殊用途。學界曾有專家就銅鏡在古代的宮廷禮儀和婚喪活動中的用途和作用作過較為深入的研究,筆者在全麵搜集整理了有關銅鏡的古籍文獻和考古資料的基礎上,發現了銅鏡在古代宮廷和一些社會生活、宗教活動中的其他幾種用途,現簡要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一、偵測忠奸――照膽鏡
二、導淫之具――鏡屏
中國曆史上的有些皇帝十分荒淫,房內生活無度,為追求性生活的極樂享受,除了使用種種性藥、性具刺激快感外,銅鏡也被用來作為導淫之具。
唐代韓□的《迷樓記》、《海山記》和杜寶的《大業拾遺記》等雜史筆記均載:隋煬帝楊廣性生活極為放蕩,最無節製。有個叫上官時的人諳知皇帝的心理,送上烏銅屏三十六麵,每麵高五尺、寬三尺,磨以成鑒,可圍成屏風,環置於寢所。隋煬帝命將其搬上迷樓,禦女於其中,又親同美人幼女,將衣裳脫光,裸體相戲,淫形欲狀,一並映入鏡屏之內。煬帝乃大喜曰:“繪畫得其像耳,此得人之真容也,勝繪畫萬倍矣。”又以千金賜上官時。這是有關銅鏡被用作導淫之具的最早記錄。這裏所提及的鏡屏,是指由一組烏銅屏構成的屏風,上節所述的鏡屏與這裏所述的烏銅屏是一個概念,即長方形銅鏡。單件的鏡屏通常是用木架框立於地,也有些是鑲在牆壁、天花板或地板上的。清?村愚《明朝軼文拾零?荒淫的宣德皇帝》載:明代宣宗朱瞻基為了盡情淫樂,特意在宮內建了一個鏡室,室內的四麵牆上及天花板、地板上都嵌滿了銅鏡。同時,在室內供著歡喜佛,掛著不少春宮畫,他經常與妃嬪在鏡室內縱欲,形影相照,以此為極樂。1979年在山東淄博窩托村出土的一件長115.1、寬57.7厘米的長方形銅鏡,是迄今已發現的惟一一件鏡屏實物,上述隋煬帝的迷樓和明宣宗鏡室中所用的成組銅鏡當由此類銅鏡組成。
三、象征愛情――半鏡
自古以來,人們常以“半鏡”象征夫妻分離,以“破鏡重圓”喻夫婦失散後重聚或離而複合。東漢《神異經》載:“昔有夫婦,相別,破鏡各執其半。後妻與人通,鏡化鵲飛至夫前。後人鑄鏡,背為鵲形,自此始也。”這是古代文獻中有關“半鏡”記載的最早材料。另據《太平廣記?氣義》載:“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後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方屬時亂,恐不相保,謂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國亡入權豪之家,當情緣未斷,猶冀相見,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鏡,各執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賣於都市。’及陳亡,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德言至京,遂以正月望訪於都市,有蒼頭賣半鏡者,德言出半鏡以合之,乃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複垣娥影,空留明月耀。’陳氏得時,涕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還其妻。”
考古發掘中,有的合葬墓中夫妻各自棺內或棺前各置半麵銅鏡,也有的單人墓中隻隨葬半麵銅鏡。1958年在河南洛陽燒溝發掘的第38號夫妻分穴合葬戰國墓中,男女兩棺各出半麵素鏡,從兩個半鏡的斷痕上看,二者完全吻合,兩個半鏡原本是一麵完整的素鏡,生前為夫妻共同擁有,當一方去世時,將此鏡打成兩半,把其中半麵隨死者下葬,另一方去世時,再將剩下的半麵與之隨葬,從而使夫妻“破鏡重圓”。1975年在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發掘的1號漢代合葬墓中夫、妻棺前各置半麵連弧紋鏡,從兩塊半鏡的斷痕上看,二者合在一起是一麵完整的連弧鏡,係下葬時人為擊破後分置夫妻棺前。1986年在安徽省淮南市下陳村發掘的一座東漢墓出土的昭明鏡僅存半麵。顯然,這種以半鏡隨葬的作法象征的是夫妻間無法割舍的愛情。
四、鎮鬼降妖――辟邪鏡
古人認為,銅鏡能發光(實為反光),具有鎮鬼降妖、去怯消災的功能。漢以後銅鏡上銘文有辟邪內容的相當多,如“尚方禦竟大毋傷,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龍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順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樂富昌,壽敝金石如侯王寧”或“……屢(鏤)刻博局去不祥”等。據《龍江錄》記載:“漢宣帝有寶鏡如五銖錢,能見妖魅,常常佩之”。東漢方士郭憲在《洞冥記》中說:“望蟾閣十二丈,上有金鏡,廣四尺;元封中,祗國獻此鏡,照見魑魅,不能隱形”。唐時一些傳說更誇大了鏡子的這一功能,王?《古鏡記》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隋末王度得一寶鏡,屢次以此製服妖魁,後來其弟王績也憑借此鏡的魔力,降服鬼怪,數年後,鏡即化去不見蹤影。古人相信鏡子的這一功能,無論在中國或外國(尤其是阿拉伯世界),似乎對鏡子都有一種神秘的感情,都相信鏡子有一種人們捉摸不透的魔力。很多傳說、神話中都有鏡子降服鬼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