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蹶張弩
蹶張,是因為弩的弓弦拉力很大,隻有“超足而發”,即用腳踏力量張開發射,稱為“蹶張”。最早的蹶張弩大約在戰國時就已出現。秦朝使用的木郭銅弩機已是蹶張且弓力很大,弩臂長71.6厘米,木弓弘長117~140厘米。這也同時解釋了進入漢代以後為何弩機都基本上帶有銅郭的疑問。
漢代根據出土的實物可知,蹶張弩弓力有三石、四石、五石和六石等幾種。據北京大學所藏西漢銅權,上有“武庫一斤”銘文,稱後約252克,這即當時漢代一斤的重量。又據《漢書?律曆誌上》載:“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計算出1石=120漢斤=30.24公斤。故可知上述幾種弩力量分別為:
三石=3×120漢斤=90.7公斤四石=4×120漢斤=120.9公斤
五石=5×120漢斤=151.2公斤六石=6×120漢斤=181.4公斤
山東沂南漢畫像磚上有用腳張弩的圖畫,是站著開弩。可看到張弩人口銜弩箭,雙目圓睜,雙腳踏弓,雙手拉弦,形象強勁有力,栩栩如生。《武備誌》中也繪圖說明了蹶張弩的張弩方法。
Ac:腰張弩或腰開弩
腰開弩,是將“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麵前,左右腳掌俱踹入擔內,緊挨弩身,掛上腰鉤,鉤住弩弦,兩手扯腰鉤索,兩腳膝掌支住前一牮(jian),身體往後一倒,一齊用力,其機自起,掛住機鉤。”
根據換算,七石、八石、九石弩基本上需用腰開,即200公斤以上必須用腰開。如四川郫縣太平公社的一坐晉墓中,出土了一件蜀漢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製作的銅弩機(缺懸刀)。弩機郭上刻有銘文“景耀四年二月卅日,中作部左興業,劉紀業、史陳深、工楊安作十石機,重三斤十二兩”33字。從十石機可看出,此蜀漢銅弩機必是腰開弩。《武備誌》中也有“上腰開弩圖”一幅。圖說中還敘述了動作要領,並提出注意,防止受傷,從此可知這種上弩法利用了全身的力量。
到了明代,仍有腰開弩的痕跡,清朝中期消亡。
B型:大型機械弩
大型機械弩是相對於手持弩而言,它往往是利用某種方式把若幹個弩結合起來或是利用機械支架來增強弩發射時的威力與穩定性,在戰略與戰術上往往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據大型機械弩的不同形態與結構,可分為4種不同類型:床弩、雙飛弩、連城弩和伏弩。
Ba:床弩
床弩是將一張或幾張弓安裝在弩床(發射台)上,絞動後部的輪軸,利用輪與軸的半徑差產生強力並用錘擊牙以張弦。多弓床弩以幾張弓的合力發箭,彈射距離遠遠超過單人使用的各類弩。
床弩在我國的發明不晚於東漢。《後漢書?陳球傳》載:在一次戰爭中,陳球曾“弦大木為弓,羽矛為矢,引機發之,遠射千餘步,多所殺傷。”這種能射矛的大弩應為床弩,不過因是“弦大木為弓”,故此時的床弩可能還處在彈弓的階段。
南北朝時對床弩相當重視。東晉末年盧循領導的起義軍進攻建康,《宋書?武帝紀》謂:“(盧循)遣十餘艦來拔石頭柵,公(劉裕)命神弩射之,發輒摧陷。循乃止,不複攻柵。”這種威力很大的弩在《紀》中又稱之為“萬鈞神弩”,無疑是床弩。有意思的是,1960年在南京秦淮河出土了一件南北朝時期的大型銅弩機,長39、寬9.2、通高30厘米。如予以複原,其弩臂之長當在兩米以上,可見這件弩機是床弩上用的。它的出土地點接近當年盧循進軍的戰場,雖不能指此為戰爭遺物,但可以看作床弩已較前為多的實物證據。
床弩在唐代也稱為絞車弩(見杜佑《通典?兵二》)。
床弩在宋代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武經總要》所載床弩,自二弓至四弓,種類很多,大體上有:三弓床弩、手射床弩、鬥子弩、三弓鬥子弩、小合蟬弩、雙弓床弩、大合床弩。張弦時絞軸的人數,小型的用五至七人,大型的如所謂的八牛弩,需要一百人以上。瞄準和擊牙有人專司其事。可見,床弩在宋代發展到了巔峰,但隨著火器在戰場上初露頭角,床弩便逐漸的退出實戰領域了。
Bb:雙飛弩
《武備誌》中載有“雙飛弩圖”。弩弓放置在一個簡易的木架上,弩臂後部加以支承,拉弓上弦的繩索引到下邊,可能是兩弩的繩索共同拴在一塊木板上,這樣,如放箭,隨其高低用腳著力一踏,其機扯下弦。“去箭發遠三四百步,射人極準”。這種弩最早出現於明代,多用於防禦戰。
Bc:連城弩
連城弩是一次可發數箭的車弩,這種弩的弩床較寬,弩臂也較寬,可以並排放置四支怒箭,同時發出,威力較大。產生於唐代。
Bd:伏弩
伏弩也稱為窩弩,耕弩,是專門在設伏時使用的一種武器。這種弩出現得很早,應用也相當多,最早記載的是秦始皇修建陵墓時“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而後之漢、唐、宋、元也多用於墓中防盜。到了明代,多用於兩軍作戰時在道路上設伏。明代是伏弩發展的頂峰時期,種類較以前大為豐富。如明代窩弩,鬼箭和隔河伏弩。清代又發現有狩獵的射虎弩。後來,地雷出現以後,伏弩才逐漸被淘汰。
三、中國古代武器:弩的發展與演變
在本文第二部分:“弩的分類”中,從微觀上討論了不同型、式弩的發展變化情況,這隻是就單個情況而言,從宏觀上或是整體上來講,又有一些特殊的規律,以下就從時代著手,揭示中國古代弩的發展演變規律。
1.戰國時期弩的使用已較為普遍。在《史記?孫臏吳起列傳》中記載的馬陵之戰就是一個很突出的例子。孫臏以“增兵減灶”之計誘使魏軍冒進,並以重兵伏於馬陵,等龐涓軍至,“萬弩俱發”,使敵軍大敗,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戰國時的弩機弓力都不大,是因為沒有銅郭的緣故。所以不是非常牢固,削弱了弩臂的強度。考古發掘出土的實物如長沙掃把塘148號墓、長沙南郊掃把塘138號墓出土的幾件戰國銅弩機均無郭。也正因為如此,戰國時期的弩基本上都是臂張弩。
2.秦朝的弩基本上沿襲戰國,且朝著大型化發展,出現了蹶張弩機。這也許與秦人尚武有關。
3.漢代是弩機發展的重要時期。從結構上講,由於漢代冶金技術的不斷進步,引起了弩機製造的重大變革:出現了銅製弩機匣――郭。前麵講過,戰國弩機不用郭,各零件直接通過銷子裝到木臂中去,這種結構不夠牢固,削弱了弩臂的強度,裝卸也不甚方便;漢代弩機增加銅郭,即銅製方匣後,先將弩牙、牛和懸刀牢固的安裝到弩郭中,再將郭嵌入弩臂上開鑿出的機槽中去,增加了弩機和弩臂的強度,裝拆也比以前方便了許多。從現有考古資料來看,幾乎看不到原先的那種無郭弩機了。如葬於漢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的馬王堆三號漢墓中,曾出土過兩件木弩模型,上麵所裝的機栝是用灰黑色的牛角製造的,外麵即裝有牛角製成的郭。阜陽汝陰侯夏侯灶墓中出土的3件鎏金銅弩機也均有郭。由於帶郭弩機明顯的增加了弩機的強度,為以後弩的發展(力量和射程不斷加大)創造了條件。
漢代弩機的另一個重大改進是其上的瞄準裝置得到了改進。戰國時期弩的望山有兩個作用:一是為了便於張弩;二是進行瞄準。但由於箭在飛行過程中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產生了誤差,尤其對強弩而言就更加嚴重了。針對此種情況,漢代的工匠對弩的望山做了一些重大的改進:一方麵明顯地增加了望山的高度;另一方麵在望山上增加了刻度,使射手按刻度進行校正。在望山上增加刻度的弩機的最早標本出自河北滿城劉勝墓中。從中出土的一件帶刻度的青銅弩機,保存完好。郭長9.5厘米,其機牙露出郭麵約1厘米,而望山露出郭麵約4.5厘米,刻度大約是從郭麵以上1厘米處開始直到頂點。在這之間分為五度,從下往上度距,從7.5毫米減到6.5毫米,每度之間還有半度刻線。滿城漢墓出土的另一件弩機,它的望山麵上刻有小直槽,推測可能是為了嵌入一個帶刻度的標尺。另外,1972年湖北江陵紀南城南水門也出土了一件帶刻度的銅弩機。漢代弩機力量的不斷增強,使張弦的方式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臂張過度到蹶張再到腰張。如四川郫縣太平公社出土的銅弩機“十石機”就是腰張的。大型機械弩――床弩也在西漢中後期發明。這一時期弩的連發製造技術也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尤其是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諸葛連弩的發明,反映出了我國古代武器製造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