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唐代鎮墓神煞俑分區研究(2 / 3)

(三)長江中遊地區

本區鎮墓神煞俑集中發現於武漢、長沙一帶,以此為中心,向西可達四川萬縣,向東可達江西九江。區域特征如下:

1.地域特色濃厚。十二時俑自隋至唐一直發展延續,小冠武士俑在其他地區基本不見,人麵鳥、雙頭連體獸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2.鎮墓神煞俑型式的演變,尤其是明器“四神”,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較中原地區演變遲緩。

3.本區的十二時俑也對兩京地區(包括受兩京直接影響的新疆吐魯番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反映了當時不同地區之間鎮墓神煞俑的聯係和交流。

4.本區分別以武漢和長沙為中心,內部又可細分為兩個地區。武漢地區的鎮墓神煞俑受兩京地區影響較多,兩京地區的三彩天王俑、鎮墓獸更直接輸入本區。長沙地區(包括四川萬縣唐墓)受兩京影響較小,當地燒製的陶質和青瓷武士俑、人麵鳥、十二時俑特色鮮明。

(四)江蘇南部地區

本區鎮墓神煞俑主要發現於長江沿岸的高郵、揚州、鎮江、蘇州等地。區域特征如下:

1.隨葬鎮墓神煞俑的現象少見,且紀年缺乏。

2.鎮墓神煞俑的種類單一,除十二時俑較為流行外,其他種類則極少發現。

3.受兩京三彩工藝的影響,出現可能是本地製作的三彩十二時俑。

(五)新疆吐魯番地區

本區唐代鎮墓神煞俑基本出自高昌故城以北的阿斯塔那――哈喇和卓地區。區域特征如下:

1.本區的鎮墓神煞俑是在兩京地區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有些可能是從兩京地區直接輸入的,其類型、風格與兩京地區基本相同,種類同為武士俑、天王俑、鎮墓獸、十二時俑,出現時間較中原為晚。

2.質地除陶質外,木雕和泥塑是其顯著特征。彩繪華麗,借助本地氣候和自然條件得以保存至今。

關於唐墓的分區,迄今已有多篇文章加以論述,這些論述皆把鎮墓神煞俑作為劃分區域的重要依據之一。但是鎮墓神煞俑的分區與唐墓的分區並不完全一致。拋開墓葬形製等方麵的差異,通過對鎮墓神煞俑的分區研究,能夠發現各地文化傳統的差異,兩京地區對全國其他地區的深刻影響以及不同地區之間文化的交流情況,更能窺視隱藏在喪葬習俗裏麵的信仰、觀念和意識。

三、兩京地區的影響與各地區鎮墓神煞俑的同一性

兩京地區作為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區,鎮墓神煞俑對周圍地區產生了很大影響。華北地區、長江中遊地區的明器“四神”型式變化深受兩京地區的影響。兩京地區的三彩鎮墓獸、天王俑等更是直接輸入到周圍廣大地區。江蘇南部還受兩京三彩工藝的影響,出現可能是本地製作的三彩十二時俑。新疆吐魯番地區鎮墓神煞俑的類型、風格與兩京地區非常接近,是在兩京地區的直接影響下發生發展起來的。

唐代各地區鎮墓神煞俑的聯係十分密切,從以下幾個方麵具體反映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喪葬文化等方麵的同一性。

1.從鎮墓神煞俑的分布地區來看,兩京、華北、長江中遊、江蘇南部、新疆吐魯番等五大地區發現較多,反映了廣大地區在喪葬風俗、觀念、信仰等方麵的同一性。

2.唐代鎮墓神煞俑大致可分為人物、動物及人、鳥、獸等的複合體三類,各區大致都是以“四神十二時”為基本種類,反映了各地喪葬文化內涵較大的一致性。

3.鎮墓神煞俑型式變化的趨勢大致相同。鎮墓獸、十二時俑等都是由坐姿向立姿發展,人麵鳥由伏臥向直立發展,大致皆由較低姿態向較高姿態演化,反映了各地生活習慣、審美意識、社會風習等方麵變化的一致性。

4.鎮墓神煞俑的分期大致相同,是唐王朝盛衰的一個縮影。高祖、太宗時期,鎮墓神煞俑尚不發達,且較多地繼承了前代的風格,部分地區尚缺乏鎮墓神煞俑的發現。高宗、武則天時期,各地區鎮墓神煞俑蓬勃發展,在類型、風格上既表現出濃鬱的地域特色,相互間又有密切的聯係。中宗至玄宗時期,大部分地區的鎮墓神煞俑進入鼎盛時期,類型風格上的共性更多。經過“安史之亂”的打擊,唐朝國力驟衰,肅宗以後,各地鎮墓神煞俑普遍衰落。

四、鎮墓神煞俑分區原因探析

唐代各地鎮墓神煞俑的差異不僅與當時自然環境和行政區劃密切相關,同時與傳統風習有一定淵源,還與地區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有很大關係,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唐代曆史文化的情況。茲分述如下:

(一)分區與唐代自然環境和行政區劃的關係

唐代鎮墓神煞俑的分區與當時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從大的自然環境來說,本文所劃分的兩京和華北地區基本屬於北方地區,長江中遊和江蘇南部都位於南方地區,新疆吐魯番屬於邊疆內陸地區。

自然環境的差異對俑的質地、工藝影響較大。新疆吐魯番地區俑的質地主要是泥質和木製,陶質不多,與唐代北方、南方地區截然不同。泥俑的使用是適應炎熱幹燥氣候的一種十分經濟的作法,其他地區的使用遠沒有這一地區普遍。與北方地區俑的彩繪裝飾不同,南方地區俑的許多部位是用利器刻畫出來的,取代彩繪的使用。這大約是適應南方地區濕潤多雨,彩繪容易脫落而采取的措施。

鎮墓神煞俑的分區與唐代的行政區劃也有一定關係。比如兩京地區的形成與唐代的行政區劃和政治關係頗深,長安是唐代的都城,洛陽是地位僅次於長安的東都,兩地鎮墓神煞俑表現出很大的同一性,可以合起來算作一個區。新疆吐魯番地區鎮墓神煞俑的流行時間為公元7世紀中期至8世紀,即貞觀至貞元年間,唐朝在此設立西州時期。西州淪落之後,鎮墓神煞俑也隨之急劇衰落。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唐貞觀年間,將全國劃分為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開元二十一年,在十道基礎上,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分山南、江南道各為東西兩道,共十五道。唐代鎮墓神煞俑的分區與這一劃分有一定的關聯重合,但並不完全受人為劃分區域的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