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的思想理念探索(2 / 3)

三、中國古代“城”的等級與王國、帝國的政治架構

中國古代“文明形成”,進入國家,“城”亦隨之出現。當時的“城”是國家或地區的政治中心。前麵所談到的夏、商、西周時代的“城”、都城就屬於這種情況。春秋戰國時期,中央國家政權的削弱,諸侯王國勢力的強大,地方城市大量出現就是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局麵在城市建築上的反映。先秦時期的“城”已分成不同等級,《周禮?考工記?匠人》將“城”分為三級:第一級王城,即王國都城;第二級諸侯城,即諸侯封國都城;第三級“都”,即宗室和卿大夫采邑。這種三級城製,在建築上的反映是不同等級的“城”之規模不同,它們包括建築的大小、高低、數量多少不等,按級別遞減。這是理想的城製等級設計,目前在先秦時期城址考古中還沒有得到這方麵的全麵佐證。盡管如此,我們根據已有的考古資料和相關文獻記載,還是可以說先秦時期的城市已經有了規模大小的不同、等級的不一,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城”作為大小不同的地區、諸侯王國的政治中心所決定的。

秦漢王朝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全國各地有許多不同規模的城市,除了秦代都城鹹陽城、漢代都城長安與洛陽之外,各地還有一些大中城市和為數眾多的小城市。漢高祖建立西漢王朝伊始,“令天下縣、邑城”。這些大中城市大多是當時的郡治和一些重要縣治所在地,那些小城市則大多是縣治所在地。不論是都城還是郡治、縣治所在地的城市,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作為政治性建築而存在。都城的代表性建築是宮殿、宗廟等皇室建築群及都城附近的帝王陵寢建築,郡治和縣治所在地城市的代表性建築是官衙、廟社等官式建築等。上述建築在各自城市之中均占據重要位置,屬於各自城市的主體建築。秦漢時代的全國各地形成的由大而小的(都城、郡治城市、縣治城市、個別鄉鎮級城)城市建築群,實際上是秦漢帝國郡縣製政治架構的反映。西漢王朝都城長安城周長25700米,麵積36平方公裏,城內約2/3地方為宮殿、官署等建築,都城南郊有大麵積宗廟、社稷、辟雍等禮製建築遺址,都城北部和東南部是帝陵陵區。東漢都城洛陽周長13000米,城內主要為宮殿和官署建築,禮製建築在都城南郊,帝陵位於都城附近。漢代的諸侯王國都城、郡治城市和縣治城市的考古發現說明,從城市規模上看,重要的諸侯王國都城小於帝國都城,郡治城市小於重要的諸侯王國都城,縣治城市小於郡治城市。如西漢齊王國都城臨淄城周長17000米、西漢趙王國都城邯鄲城周長16600米,二者城市規模均小於漢長安城;漢代郡治城市中,如濟南郡治東平陵城周長約7600米,它小於上述諸侯王國都城;大多數漢代縣城周長2500~6000米,它們一般小於郡治城市。就是在同一級城市中,由於各個城市的政治地位的不同,其建築規模也不盡相同。漢代以後至明清時代,中國古代城市建築設計思想中仍然被嚴格的政治等級製度所製約。如北魏洛陽城由內城和郭城組成,內城即東漢的“九六城”,東西2400~2700米、南北3700~4200米,郭城東西10公裏、南北7.5公裏。鄴城分為鄴北城與鄴南城,前者為曹魏都城,東西2400米、南北1700米;後者為東魏、北齊都城,東西2800米、南北3460米。六朝故都南京城周長約10公裏。魏晉南北朝時期除都城之外,地方上又分為州、郡、縣三級城製。一般來說上述三級“城”逐級變小。這些城大多為雙重城,即外城和內城,或稱大城和小城。這種城的形製,基本上沿襲的是漢代城製。隋大興城、唐長安城,東西9721米、南北8651米,周長36.7公裏。隋唐洛陽城東西6138~7290米、南北6776~7312米,周長27.5公裏。隋唐時代的城址研究揭示,除了長安城和洛陽城之外,隋唐時代的地方城製有一定的等級製度,有十六個坊、四個坊和一個坊麵積的,一般大的州城十六個坊、中等州城四個坊、縣城一個坊。北宋開封城東西7000米、南北7500~8000米。元大都東西6700米、南北7600米,周長28600米。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洛陽城、鄴城,六朝故都南京城,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和洛陽城,到宋元明清時期的北宋開封城、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等都城,與同時期的州、郡、府城比較,都城建築規模都是當時最大、規格最高的城市。形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古代大多數城市的主要社會功能,是作為國家或某一地區政治中心,不同的政治地位形成了不同規模的城市。

不同規模、不同等級城市的城門數量、城門門道多少是城市級別高低的又一重要標誌。自漢代以來,都城一般設十二城門,每麵城牆置三座城門,每座城門置三個門道。其他城市一般設四座城門(個別有八座城門),每麵城牆各辟一座城門(個別有兩座城門)。唐代子城正門辟二門,稱“雙門”,此製延續到宋代。

四、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居中”設計思想

以“中”為貴,“擇中”、“居中”觀念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建築設計思想,所謂“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天子中而處”。這一思想在中國古代建築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從建築群、建築物的選址,到建築形製結構,“擇中”、“居中”思想無不體現其中。如都城選址要“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國”即“都城”。中國古代建築的“擇中”設計思想,是中國古代建築倫理等級、禮製觀念的哲學基礎。成書於戰國時代的《周禮?考工記?匠人》,列舉中國古代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都城、宮城、宮廟、市裏、道路等建築,在“擇中”原則指導下,提出了對中國古代建築影響最大、最深遠的規劃設計模式和理論。這種“擇中”建築思想,不隻是建築群或建築物的位置居中,還有更為重要的“以帝王為中心”、以政治為主導、以“人”為主體的建築設計理念。如夏代都城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的宮殿區位於都城遺址中部;偃師二裏頭遺址的第一號和第二號宮殿建築基址,其方向為坐北朝南,它們的主體建築殿堂,分別位於各自院落北部的東西居中之處,二者的南門又分別位於各自院落南牆的中央,兩組院落的殿堂、南門均在各自院落的中軸線之上。商代早期都城遺址偃師商城的宮城基本位於早期郭城(即“小城”)中央,在晚期郭城(即“大城”)南部東西居中位置,宮城之中分成東西對稱的兩部分建築(西部可能為宮殿,東部為宗廟)。近年發現的安陽殷墟洹北商城,其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群(可能為宮廟建築基址)約建於城址東西居中位置。西周周原遺址的鳳雛、雲塘和齊鎮宮廟建築基址基本位於周原遺址中部,鳳雛建築基址是一座兩重院落的大型建築,其嚴格的南北中軸線,使我們對當時的“擇中”建築設計思想有了更為充分的認識。至於雲塘、齊鎮的宗廟建築基址群所反映的主體廟堂和正門居中建築設計,次要廟堂對稱居於中軸線東西兩側,更是一目了然。東周時代是中國古代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建築作為哲學思想的重要產品,自然也會表現出其時代特色,但是“擇中”的設計思想仍然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原則。如以列國都城為例,魏國都城安邑,其宮城居於都城中央;鄭韓故城的宮城在西城的北部東西居中位置;邯鄲趙王城的西城,東西居中位置,南北排列多座大型宮殿基址;燕國都城燕下都東城北部東西居中位置,以“武陽台”為中心,在其以北依次排列著“望景台”、“老姆台”等多座大型夯土基址,它們形成都城的一條南北中軸線。秦鹹陽城宮城――鹹陽宮,基本位於都城北部東西居中位置。西漢都城長安城的皇室重要建築的“居中”設計思想,主要體現在重要建築群、建築物與都城中軸線的關係,即都城中軸線位置取決於大朝正殿、宮城。漢長安城的中軸線是西安門至橫門,中軸線向南穿過南郊禮製建築,宗廟與社稷分列其東西兩側。中軸線由西安門向北基本與未央宮前殿相對,再向北穿過未央宮北宮門與橫門大街重合,這一段中軸線的南部北宮與桂宮、北部東市與西市分列其東西。都城中軸線的南段在未央宮中,未央宮是都城政治中樞,大朝正殿又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築,大朝正殿――前殿基本位於未央宮中央。都城中軸線南段即未央宮中軸線,這條中軸線的基點是前殿。

類似《周禮?考工記》關於中國古代都城的“擇中”建築設計理念,在東周、秦漢時代的都城之中隻是部分得到體現。在秦漢時代以後,這種“擇中”建築設計思想越來越明顯,它們主要是通過都城、宮城中軸線反映出來。曹魏鄴城的宮殿區位於都城北部,中軸線在鄴城東西居中位置。東晉、南朝建康城以都城“中軸線”為特征的“擇中”建築思想,比曹魏鄴城更為規範。北魏洛陽城的宮城、內城基本位於郭城東西居中位置,都城中軸線北對宮城正門――閶闔門及其北部的太極殿,中軸線東西兩側分布著官府、寺院、宗廟、社稷、達官顯貴宅第等重要建築。隋大興城、唐長安城的“擇中”建築思想,通過中軸線設計使之達到全新的境界。都城的主幹道――朱雀門大街就是都城的中軸線,朱雀門大街寬約150米,是隋大興城、唐長安城最寬的道路,它處於都城東西居中位置。這條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有都城正門明德門、皇城正門朱雀門、宮城正門承天門,中軸線北端正對宮城南北排列的“三大殿”――太極殿、兩儀殿和甘泉殿。隋大興城、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不但突出了大朝正殿、宮城正門、皇城正門、郭城正門的突出地位,圍繞這條中軸線,其東西兩側對稱分布了宮室、官府、宗廟與社稷、市場(東市與西市)、裏坊等。在隋大興城、唐長安城的市場、裏坊等建築群中,每個市場或裏坊建築設計也充分體現出“擇中”的建築思想。市場平麵為“井”字形,其中等分九份,中央為市樓所在。裏坊則以“大十字”道路將其等分為四區,每區又以“小十字”道路將其等分為四小區,構成裏坊的四大區、十六小區。“十”字交叉點成為“擇中”的又一種表現形式。有的宮城平麵雖然不甚規整,如唐長安城大明宮平麵近梯形,南牆長1674米、北牆長1135米、西牆長2256米、東牆長2604米(由東北角向東南1260米,再折向東304米,再折向南1050米),但是大明宮的中軸線十分突出,南自丹鳳門,北對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再北對太液池、蓬萊山,大明宮中最重要的三殿、一池、一山均在宮城中軸線上。宮城之中的重要單體建築也有嚴格的中軸線,如大朝正殿――含元殿殿堂居中,左右對稱設置了翔鸞閣、棲鳳閣與東西龍尾道。已經考古發掘的麟德殿遺址平麵,有著清晰的建築中軸線。都城、宮城的中軸線是基於突出主體建築群或主體殿堂的“居中”建築思想。我認為在都城、宮城中軸線上,擋住中軸線伸展的建築物是中軸線所要體現的最為重要的“居中”建築,如唐長安城中軸線南起明德門,向北至朱雀門,再向北至承天門,又向北至太極殿而擋住中軸線,太極殿的“居中”建築思想被都城中軸線設計表現達於極至。這種情況在隋唐時代以前,已經比較普遍。如東晉、南朝建康城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分別為國門、朱雀門、宣陽門、大司馬門、南止車門(梁應門)、端門(宋南中華門、梁太陽門),至太極殿而擋住中軸線。北魏洛陽城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分別為宣陽門、閶闔門、南止車門、端門,至太極殿而擋住中軸線。鄴南城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分別為朱明門、閶闔門、南止車門、端門,至太極殿而擋住中軸線。在隋唐時代以後的都城中軸線上,大朝正殿擋住都城中軸線,基本已成定製。由此可以看出,都城、宮城中軸線,實際上是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大朝正殿“居中”建築思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