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軍隊和前線還真離不開嶽飛,趙構隻好隱忍不發。

趙構趕緊派人去湖廣安定軍心,又派人去廬山叫嶽飛回來。

嶽飛不理趙構,繼續留在廬山盡孝。

而淮西軍前的情況果然如嶽飛所料,因為領導班子不團結,釀成了史稱“淮西兵變”的大事件。酈瓊等將領殺死呂祉,帶領全軍四萬餘人,並裹脅前線百姓十餘萬投降了“大齊國”。淮西兵變幾乎改寫了天下局勢。剛剛拚得血本無歸的劉豫因此而得到了大量生力軍和百姓的補充,頓時恢複了元氣;而南宋的淮西一帶突然變成了真空,政府軍白白損失了約四分之一的部隊,東南核心也暴露給了敵人。趙構和朝廷都震動了。

宰相張浚首當其衝受到淮西兵變的影響,他因“處置不當”被罷官,貶往永州居住。而趙構對前線將領更加猜忌了。偏偏形勢大變的時候,嶽飛還在廬山發脾氣,就是不出山複職。趙構給湖廣的主要官員下了最嚴厲的命令,說: 你們去請嶽飛複職,請不來,你們也都別做官了,和嶽飛一起為民吧!

於是,李若虛等人隻好爬上廬山敦請嶽飛下山。嶽飛堅持不肯。僵持到第六天,李若虛也來了脾氣:“將軍,莫非您要造反嗎?將軍一再抗旨,如何讓朝廷再信任您?人們不得不懷疑,您是否因為手握兵權,就要和朝廷抗衡了!”頓了頓,他又說:“將軍堅持不複出,我們可以陪您免職。可您不覺得有愧於北伐大業嗎?”

嶽飛歎了口氣,隨他們下山了。他為此三次向趙構謝罪。趙構對嶽飛的成見已經根深蒂固了,但表麵上仍說:“我沒有生你的氣,不然我早就懲處你了。太祖皇帝說過: ‘犯吾法者,唯有劍耳。’朝廷繼續讓你統領部隊,托付給你中興大業,就是因為我沒生你的氣。”

嶽飛最後回到了大本營,厲兵秣馬,做繼續北伐的準備。

公元1137年九十月間,嶽飛再次被召見,前往建康見駕。在九江,他遇到了同時被召見的隨軍轉運薛弼。兩人於是相約同船而行。

薛弼很自然和嶽飛談起了被召見的緣由和奏對。嶽飛十分嚴肅地說:“我這次到朝廷去,還將奏陳一樁有關國本的大計。”薛弼就問他是什麼大計。

嶽飛解釋說:“先帝(指宋欽宗)即位的時候,曾在靖康元年冊立皇子趙諶為太子。我軍情報說,敵人已經將趙諶送回了汴京,想用他來交換我方俘虜的耳目,實際是想擾亂朝廷的皇統。所以為朝廷計,不如將讀書於資善堂的建國公(指宗室趙伯琮)正式立為皇太子,這樣就使敵人無計可施了。”

薛弼聽後,默然無語。在船上,他發現戎馬十數年的嶽飛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練習小楷。嶽飛用小楷親自撰寫請求將建國公趙伯琮立為太子的奏章。

薛弼善意地提醒嶽飛:“您身為大將,似不應幹預此事。”

嶽飛正色說:“臣子一體,不應該顧慮形跡,不應該顧慮個人得失。”

到了建康後,趙構和嶽飛談得興起。嶽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奏章對趙構說:“皇上,後宮一直沒有太子。為了江山社稷,您應該早立一個太子才是。”對於他來說,趙宋皇室是國家和民族的象征,也是他在前線浴血奮戰所效忠的那個國家的載體。如今朝廷形勢還算不上高枕無憂,萬一趙構哪天不幸“過去”了,趙宋王朝就沒辦法延續下去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王朝的確是需要有個“預備皇帝”。

但從趙構的角度來說,嶽飛這話簡直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他想都沒想,就冷冰冰地說:“愛卿雖然出於忠心,但是在外手握重兵,這類事體並不是你所應當參與的。”

嶽飛聽了這話,非常尷尬,隻好匆忙告辭了。退下殿堂時,嶽飛麵色如死灰一般。他終於意識到自己觸犯的是皇家最大的忌諱,那就是手握重兵的武將對皇位繼承不能表露出興趣來。皇權繼承問題在曆朝曆代都是絕對核心的敏感問題,最容易讓人和那些手握重權、重兵的文臣武將的政治野心聯係起來。當嶽飛嚴肅地向不到30歲、正千方百計鞏固皇位的趙構提出早立太子的問題的時候,趙構猛然覺得眼前這個人不僅僅是莽撞、自私、愛發脾氣,更是心術不正了。

薛弼接著得到召見。趙構對他說:“嶽飛剛才請立建國公為太子,我告誡他說有些事情並不是外將可以幹涉的。”

薛弼忙把自己在路上看到的事情全部告訴了趙構,並說:“臣雖然在他的屬下,但沒有預聞此事。嶽飛的所有密奏,都是他親自撰寫的。”

第二天,宰相趙鼎入朝的時候,趙構依然對昨天的事情念念不忘,把事情和趙鼎說了:“他嶽飛參與的事情太多了!”趙鼎也表示:“想不到嶽飛他竟然這樣不守本分。”

退朝後,趙鼎對薛弼說:“嶽飛這麼做,絕不是保全功名、善始善終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