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各國開始是做牆頭草,看誰的力量強就投入誰的懷抱。晉國戰勝了,大家就呼啦啦地向晉國送禮道賀;過幾天楚國反敗為勝了,大家又集體轉向祝賀楚國戰勝晉國。晉國和楚國很煩這樣,幹脆撇下對手,集中全力進攻中小國家。征戰的結果是晉楚兩國大致劃定了勢力範圍,某些國家固定地依附晉國,某些國家固定地依附楚國,還有一些國家因為晉楚雙方勢力相當而得以保留下來、苟延殘喘。勢力範圍劃定了,可小國的日子一點都沒好過。因為他們照樣要兩邊進貢,兩邊賠笑,稍有伺候不周,晉楚的大軍就兵臨城下來問罪了。中原各國孝敬兩大霸國的財富高達各自國家財賦收入的三成以上,諸侯大臣們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揣摩霸國心理上,於國於民都是苦不堪言。
晉國和楚國也不想這樣,無休止的敵對讓他們也苦不堪言。
從綜合國力上來講,楚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而且和東方次等大國齊國關係相對密切,在戰爭中略占優勢。晉國在領土、人口等硬指標上處於劣勢,又深受國內權力鬥爭的困擾。在外交上,和晉國交好的西方次等大國秦國對中原事務態度超脫,給不了晉國多少幫助。
春秋後期,在實力均勢難以改變的情況下,晉國接受了從楚國逃出來的申公巫臣的建議: 聯吳製楚。這是一張好牌,巫臣自告奮勇出使吳國後,與吳國一拍即合,立即實現了晉國、吳國的聯合。巫臣還帶了一隊晉軍去吳國傳授射箭、駕車、列陣等軍事技術,原先善於水戰的吳軍由此學會了車戰,軍隊麵貌大為改觀。吳軍的力量增長很快,公元前550年,晉嫁女於吳。雙方通過婚姻進一步加強了聯絡,晉國就開始慫恿吳國攻打楚國。吳國先將進攻的矛頭對準楚國的附庸巢國(今安徽巢縣)、徐國(安徽泗縣西北)。取得一係列小勝後,吳軍攻入了楚國領土,鬧得楚軍來回奔波。楚軍在戰場上“一歲七奔命”。“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一些屬於楚國的小國都被吳國奪去。吳國開始強大,與中原諸侯交往。此後近70年間,吳楚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在這十次戰爭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楚國受到了極大的牽製。晉國也很夠朋友,出兵配合吳國的進攻。晉軍攻打附庸楚國的蔡國,還俘虜了沈國國君。晉國和楚國圍繞著晉國和吳國之間的交通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公元前583年,晉國會合諸侯軍隊討伐郯國(今山東郯城),開辟了通往吳國的道路。不料第二年,楚國攻占莒國首都,又重新截斷了晉國和吳國的交通。
戰爭是要巨額投入的,霸國地位是要天價成本來維持的,盡管有從小國盤剝來的金錢物資,持續的戰爭投入還是妨礙了晉楚兩國的發展。到春秋後期,內外壓力迫使兩國都希望坐下來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