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懿德永存母親章裏憶先慈(1 / 2)

姚孝文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來臨之際,編輯前來約稿,竟觸撥了我追念母親的萬縷思緒,她老人家生前的點滴往事一時浮現於眼前,如在昨天。

拿得起,放得下的母親

繁繁忙忙間,母親走了已十二度春秋。她十七歲與先父結婚,數十載佐夫興家,撫兒育女,嘔心瀝血,艱辛備嚐。她先後共生育我們兄弟姊妹十個,然而活下來的隻有一半,且不說撫養活下來的我們五個,單十月懷胎就耗去了母親近十年的青春歲月,這期間所遭遇的種種磨難和子女夭亡所帶來的傷痛絕非常人所能承受。我哥聰敏過人,模樣出眾,八歲時已能將當時的《通學國文》熟背如流,所教生字過目不忘,人稱“小神童”,然天有不測風雲,竟在一天夜裏突發腦病,不幸夭亡。

這晴天霹靂頓使整個家庭如墜冰窟,讓先父母難以接受,尤其是父親完全沉浸在喪子之痛中不能自拔,一連三年無心下地耕作,整個人都崩潰了。倒是母親痛定思痛之後,一麵不斷勸慰父親,一麵剛強地走出失子傷痛的陰影,領起家事,為艱難中的三口之家撐起一片藍天。之後不久,大妹問世,又給家裏平添幾許喜色,隨著女兒的茁壯成長,失子創傷逐漸平複。殊不意,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喪子六年後,我五歲的大妹又被痢疾病魔奪去了她稚嫩的生命,要擱現在不過幾粒瀉立停的事,可在當時卻是束手無策之症,先父在連遭失子喪女的無情重擊下其狀態可想而知,這次又是母親從極度悲傷中率先站了起來,擦幹眼淚,與先父相扶相持,在艱難竭蹶中又一次跨過喪女之坎。

精於女工,心靈手巧的母親

母親的女工全村無人企及,剪裁縫紉、紡花織布、繡花麵塑樣樣在行。每當我們穿著她做的衣服出去,常常能聽到人們嘖嘖稱羨的讚歎。母親是個極要強的人,她不想讓孩子們穿著落伍,她要讓人們看到她的孩子衣著精幹的形象。每當新款式興起,她總要認真把玩翻看,鑽研試裁,學不到手絕不罷休。清楚地記得,1954年,我考上了靈石第三高級小學,當時城鎮的孩子已有不少穿製服的,而在農村卻極少有人穿,母親為了讓我這個山裏娃風風光光地去上學,硬是向別人借來一套製服,翻過來,倒過去,試著給我仿裁了一身,然後穿針引線,開始了手工縫製的艱苦勞作。如果用縫紉機也不過幾個小時的事,可母親因當時條件所限竟一針一針地用了十來天時間,硬是縫製成功。其針腳之勻稱,樣式之標準,幾乎同裁縫鋪的機製服裝難分伯仲而可以假亂真。當時年紀尚小,隻顧穿製服高興,並沒有多去體察母親的辛苦,長大後每當拿起機製的衣服,就不由自主地想到母親當年為我精心縫製衣服那是要付出多麼超乎常人的辛勞代價啊!

慘淡經營,甘於奉獻的母親

母親雖然目不識丁,但記憶驚人,悟性極高,她是村裏最早開始經營縫紉業的人,用今天的話來說,也算得上是個開拓型的人,率先解放婦女生產力,從師學藝僅三個月就悟出了其中的奧妙,於是出師,自立門戶幹了起來。當時由於生產隊勞動分紅值極低,先父勞動所得扣除口糧款外已所剩無幾,全家一應開銷幾乎全靠母親慘淡經營縫紉埋單,做一套衣服也不過一元二角錢。我上學每月開銷十幾元錢,都是母親腳踏手轉掙出來的,我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浸透著她的汗水,可以說,沒有母親的傾力供給,就沒有我的今天。

縫紉是一項十分勞人的艱苦作業。由於母親縫製的衣服做工精細,手藝精湛,所以周遭四方的人都慕名找她做衣,常常是日不足,夜以繼之。人們相信母親的手藝,稱道母親的誠信,特別是母親驚人的記憶更讓人們嘉許不已。一同來四五人,母親總是一口氣量身完畢,最後才逐一記錄,身長、腰圍、肩寬、袖長無一遺忘,竟分毫不差。源源不斷的活計讓她應接不暇,尤其到了年關,更是忙得喘不過氣來。記得我上初三那年,直到除夕才把顧客打發完,除夕夜,我們兄妹熬年到十一、二點就先後睡去了,唯母親還在為我們趕製新裝,當淩晨的鞭炮聲喚醒我們時,隻見母親還在燈下縫紐扣。望著她疲憊的容色,不禁百感交集。她徹夜未眠,緊接著還要為全家做年早餐,如此默默奉獻盡在不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