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1 / 3)

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

經濟視野

作者:劉鵬

摘 要:中國經濟在經曆了十餘年的高速發展後,逐漸走入了一個瓶頸期,舊有發展模式難以持續,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成為了未來中國經濟將要直麵的問題。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升級困難重重,政府改革政策的執行效率與力度將直接關乎著中國經濟的命運。

關鍵詞: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改革

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是目前中國經濟不得不去麵對的話題。市場以源源不斷的動力推動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政府政策起著護航、推動的作用。如今的中國經濟,政府政策的滯後性方麵主要表現在阻礙城鎮化進程發展的相關政策以及我國的金融管製政策。

舊有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的事實已被市場、政府、學者等各方廣泛共識。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已被擺到了各方麵前,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經濟近十年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兩個因素:

其一,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存在,大量向中國搬遷轉移的全球產業鏈的製造終端,以及由於人民幣外幣彙率政策導致的人民幣實際彙率被低估,中國因此被戲言“製造了世間萬物”成為“世界工廠”。

其二,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率十年間飆升過半,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在短時間內飛速增長,從而引發了房地產行業的高度繁榮,房地產業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挑起了國民經濟的脊梁,其對國民經濟的上下遊有著相當強勁的帶動性,並且由於其有別於其他行業的特點:將消費者幾十年內的消費額於一個時點集中釋放。近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房地產業功不可沒。

第一個因素,中國外貿出口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範圍內如此的速度和持續時間也並非罕見,但以中國如此之大的人口規模,在全球經濟中融入了超大體量的經濟規模,近十年來外貿出口高速增長,外貿與資本順差多年持續,導致外彙儲備在十年內多年了30多倍,如此局麵在世界經濟史上也鮮有發生,甚至引了“全球經濟失衡”的探討。

常理來看,中國的外貿順差在國家資產負債表上應同時體現為資本流動項目下的逆差。即中國出口商品與服務如果不能換得等值的服務與商品,就應直接投資外國,即購買對方的股權、礦藏、土地,表現在資本項目上則是逆差。但目前恰恰相反,資本項目始終為順差,將近十餘年都是資本流入而並非流出。中國外彙儲備的高速增長,從本質上來看是全體國民被強製儲蓄,而歐美等國則通過這種融資渠道借到了大量的低成本資金,一方麵進而通過消費保證該種經濟模式的維係,另一方麵又通過成熟、高效的金融運作體係,利用低成本資金套利。

但以目前的資源配置來看,該種模式正變得越來越難以維係。首當其衝的是廉價勞動力資源的日益匱乏。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勞動力人口15~59歲為93727萬人,同比減少345萬人,占全國人口的69.2%,較上一年末下降0.6%,這一數據直接預示著中國勞動力總供應量的萎縮,中國正在拱手讓出之前“世界工廠”的地位。其次是成為“世界工廠”所付出的環境代價極其巨大,中國政府已經不得不認真的麵對這個問題,其危害的嚴重性已經讓政府不得不馬上行動起來。如今,政府已經開始有意識的限製國外低端產業的遷入,對於企業而言就是以工資為主的諸多經營成本的直線上升。近十年以來,大量的在華外企製造業開始了向本國內的回流潮,目前這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流行趨勢。持續了近十餘年的“世界工廠”地位造就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已經開始消退。

第二個因素,就是城鎮化建設造就的房地產業大繁榮已經進入末期。城鎮化就是資源重新配置的的一種表象,而並非經濟繁榮的根本原因。但另一方麵,人們的生活及活動範疇被集中在了一個固定的區域內,其對於房屋的居住需求必然在短期內爆增,這是近十來年中國各大城市的房價始終快速扶搖直上的根源,房地產業近十餘年的高度輝煌,必然使得水泥、煤炭、鋼鐵等上遊行業不斷的擴大再生產。反之可見,房地產業一旦大幅縮水,相關行業大幅降低產能將是無奈之舉,宏觀經濟也必然會出現大規模衰退,這是政府始終直麵的一個難題,也是近十年來中國政府不斷調控房地產,以及樓市調控失敗的根源。但總體來看,目前房地產業的盛世早已不在,這當然也是由於人口紅利消退等因素參雜其中,房地產業泡沫破滅所會引發的經濟震蕩以及未來地產業倒下後,又有哪個產業能夠成為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甚至幾十年內的支柱,這仍然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