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牧草栽培技術(二)(2 / 3)

3.田間管理。苦麻菜應適當密植,條播時通常不間苗,2~3株一叢,生長良好。但過密時需間苗,可按株距4~6cm一苗。當苗高4~6cm時,要及時中耕除草,並在每次刈取後都要結合中耕進行追肥、灌水,以利於再生,獲取高產。追肥以速效氮肥或人糞尿為主。苦麻萊病蟲害較少,有時有蚜蟲危害。每茬每667m2產鮮草2500kg,應追施尿素30kg。施磷鉀肥可以在春季一次性開溝深施,每667m2施磷礦粉70~120kg,硫酸鉀5~6kg。

(三)收獲與利用

分枝期後株高達70~90cm時收割第一茬,以後每30~45天割1次。每次收割留茬高5~6cm,鮮草收割後應及時飼喂畜禽或青貯。

苦麻菜不僅產量高,營養也很豐富,是一種優質的青飼。據浙江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測定,其幹物質中含粗蛋白質20.53%、粗脂肪7.24%、粗纖維11.67%、無氮浸出物50.06%、粗灰分10.56%。苦麻菜粗纖維含量少,消化率高。新鮮苦麻菜柔嫩多汁,有白漿,微帶苦味,適口性較好,主要用於鮮喂(切碎或打漿),為畜禽喜食,對促進畜禽食欲、提高畜禽體重和母豬泌乳力有明顯效果。

苦麻菜的利用有剝葉和刈取兩種方式。小麵積多以剝葉利用為主,剝除外部大葉,留下內部小葉繼續生長;大麵積則采用刈取方式,當株高達30~40cm時,就應開始刈,過遲刈不利於再生。刈時留茬5~6cm。在水肥充足的條件下,苦麻菜生長很快,6~8月份生長旺盛,一般間隔20~25天即可刈1次。南方每年刈5~8次,北方可刈3~4次。一般每667m2產量為5000~7000kg。

苦麻菜可以在田間收種,一般不專門設種子田,大多在收1~2茬後停止刈取,或不刈留種。實踐證明,刈後留種往往種子產量較低。通常刈取2~3茬後留種,每667m2種子產量為50~60kg,采種最適期是大部分果實的冠毛露出時。收割後曬幹,及時脫粒,防止種子受潮,保存在通風幹燥的地方,以免種子發熱降低發芽力。隔年的種子發芽率低,不宜做種用。

五、狼尾草

該草是利用美洲狼尾草不育係TifT23A,與美洲狼尾草3B-6配製的種內雜交組合。適宜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種植的一年生夏季高產優質牧草品種。

(一)形態特征和主要生育特性

植株高約3m,根係發達。分蘖11.2個,主莖葉片20多片,長60~70cm。種子千粒重7.0g,籽實灰色,在南京生育日數130天、產量為6000~8000kg/667m2。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當氣溫達20℃以上時,生長速度加快。耐旱。抗倒伏,無病害發生,適宜於多次刈割,飼喂食草動物和魚類。

(二)栽培技術

美洲狼尾草種子小,幼芽頂土能力差,整地的好壞對它出苗影響很大,因此整地要精細,利於出苗。當溫度穩定達到15℃時播種為宜,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約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黃淮地區在5~6月播種,深度1.5cm左右,5~6天即可出苗。每667m2播量0.7~1.0kg。行距50cm;也可以育移栽,行株40~20cm。為了防治螞蟻等地下害蟲對種子或幼苗危害,必須用農藥呋喃丹等拌種或施毒土。每667m2使用優質有機肥1500kg,施過磷酸鈣15~20kg作基肥。每次刈割後都要施追肥一次,每667m2使用尿素5kg(或其他氮肥、人畜糞尿)。

(三)營養價值和利用

幹物質中含粗蛋白15.4%、粗脂肪4.2%、粗纖維35%、無氮浸出物25%、粗灰粉9%。刈割時高度:喂魚、兔、鵝、豬70~80cm。采收:飼喂牛、羊時,1~1.3m采收:留茬高度10~15cm,不要在陰雨天刈割。否則會造成缺株而減產。

六、蘇丹草

(一)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特性

為禾本科高粱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3m,莖粗0.8~2cm,分蘖20~30個。葉片長達60cm,寬約4cm。種子為黃色、棕褐色或黑色,千粒重9~10g。蘇丹草原產於非洲的蘇丹,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南方各省都有栽培。為喜溫植物,種子發芽的最低溫度為8℃~10℃。播後4~5天出畝。不耐霜凍,抗旱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耐酸性和耐鹽堿力均較強。

(二)栽培技術

消耗地力較重,不宜連作,每667m2施用1500kg廄肥作底肥。當地溫穩定到10℃~12℃以上時即可播種。條播行距45~50cm,播深3~4cm,每667m2播種量1~2kg。刈割後每667m2追施氮肥10kg。刈割後2~3次,667m2產鮮草3000~5000kg,產種子50~150kg。

(三)營養價值和利用

適口性好,草食家畜均喜采食,25~30kg蘇丹草增重1kg優質草魚。幹物質中含粗蛋白質15.3%,粗脂肪2.8%,粗纖維25.9%,無氮浸出物47.2%,粗灰分8.8%。莖葉適宜青飼。亦可製青貯飲料或放牧利用。苗期含氫氰酸,刈割後稍加晾曬,即可避免牲畜中毒。

七、雜交蘇丹草

雜交蘇丹草(高粱×蘇丹草)是根據雜交優勢原理以高粱不育係為母本,117蘇丹草為父本,經雜交選育獲得的雜交組合,其鮮草優質高產,用作魚塘青飼料效果甚好。目前湖南、湖北、四川、浙江、江西、江蘇、廣西、北京等十餘個省的水產科技部門及養殖戶已連續多年引種示範,種植麵積超過666.7hm2。安徽省各地市已大麵積組織示範,不少養魚戶已全部改種雜交蘇丹草。目前除用於養魚外,在牛羊兔鵝等食草動物試喂普遍反映良好。由於雜交蘇丹草鮮草氫氰酸含量很低。多年飼喂皆沒有出現牛羊中毒問題,因此飼喂鮮草非常安全。

(一)特征特性

1.產量高。據國內十餘個省市的試種表明,雜交蘇丹草比蘇丹草增產20%~50%以上。每667m2產鮮草1萬kg左右,高產可達2萬kg以上。

2.品質好。經分析,雜交蘇丹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占鮮重百分比分別為2.49%和0.6%,略高於蘇丹草,而占幹重百分比達到14.07%和3.39%,則遠遠高於蘇丹草。鮮草喂魚一般12~15kg可產活魚0.5kg。

3.適口性好。經各地試飼,均反映魚特別愛吃雜交蘇丹草,株高1~1.2m的雜交蘇丹草可以被魚吃光,而蘇丹草卻留下了殘莖。

4.抗逆性強。雜交蘇丹草由於雜交優勢,根係發達,吸收能力旺盛,因此抗逆能力很強,紫斑病是蘇丹草的一種嚴重病害,而雜交蘇丹草很少感染。

(二)栽培技術

1.精細播種,保證全苗。雜交蘇丹草可以春播也可以夏播。江淮地區春播的時間以清明至穀雨為宜。每667m2留苗2萬株左右。在精細整地、施足基肥的情況下。采取條播或穴播的方式。每667m2播種量1~1.5kg,出苗後根據密度要求進行間苗、定苗。

2.適時刈割,割後追肥。春播雜交蘇丹草第一次刈割應在出苗後35~45天時進行,過早產量偏低,過晚莖稈老化影響再發,以後每隔20天左右即可再行刈割。在江淮地區一年可刈割6~7次,為了保證鮮草全年高產。每次刈割後都要進行追肥一般每次每667m2追尿素約8~10kg。

3.留茬適中,以利再發。雜交蘇丹草的再發,要依靠地麵和地上殘茬的分蘖和分枝。因此每次刈割不能留茬太低,要保證地麵上留有1~2個節,一般留茬高度以10~15cm為宜。

4.精細管理,防治蟲害。種植雜交蘇丹草也要加強田間管理,出苗後要牛耕1~2次。每次刈割後易生雜草要及時中耕。雜交蘇丹草的害蟲主要是蚜蟲,如不及時防治影響刈割後的再發,田間防治主要用抗蚜威或氧化樂果。

5.每年換種,保證高產。由於雜交蘇丹草是高粱和蘇丹草的雜交種,它的高產是利用雜種一代的優勢,所以它不能自行留種,需要年年在隔離區製種,用戶則需年年換種,這和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雜交油菜等是一樣的。

八、多年生黑麥草

又稱黑麥草、宿根黑麥草、牧場黑麥草、英格蘭黑麥草,是世界溫帶地區最重要的禾本科牧草之一。在我國南方各省、自治區都有種植,長江流域以南的中南山地區及雲貴高原等地有大麵積栽培。多年生黑麥草原產於西南歐、北非及亞洲西南,在英國、歐洲、新西蘭、北美和澳大利亞廣泛栽培利用。

(一)形態特性與生物學特性

多年生黑麥草多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發達,分蘖多,莖稈細,中空直立,高80~100cm,疏叢型,穗狀花序,小穗互生,穎果被堅硬內外稃包住,種子無芒,呈扁平,千粒重為1.5~1.8g。

多年生黑麥草適合溫暖、濕潤的溫帶氣候,適宜在夏季涼爽,冬無嚴寒,年降雨量為800~1000mm的地區生長。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0℃~25℃,耐熱性差,35℃以上生長不良,分蘖枯萎。在我國南方夏季高溫地區不能越夏,但在涼爽的山區,夏季仍可生長。耐寒性較差,-15℃時不能很好生長。在我國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地區不能穩定越冬,遮蔭對生長不利,對土壤要求較嚴格,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壤土和黏土地上生長良好,也可在微酸性土壤上生長,適宜的土壤pH值為6~7。

(二)栽培技術

多年生黑麥草多可春播或秋播,最宜在9~10月份播種,播前需精細整地,保墒施肥,一般每667m2施農家肥1500kg,磷肥20kg用做底肥,條播行距為15~30cm,播深為1~2cm,播種量每667m2為2~2.5kg,人工草地可撒播,最適宜與白三葉、紅三葉混播,建植優質高產的人工草地,其播種量為每年多年生黑麥草0.7~1kg,白三葉0.2~0.35kg,或紅三葉0.35~0.5kg。對草地要加強水肥管理,除施足基肥外,要注意適當追肥,每次刈割後應及時追施速效氮肥,生長期間注意澆灌水,可顯著增加生長速度,分蘖多,莖葉繁茂,可抑製雜草生長。若用做幹草,最適宜刈割期為抽穗成熟期;延遲刈割,養分及適口性變差。采種時種子極易脫落,當穗子變成黃色,種子進入蠟熟期間,即可收獲,每667m2產種子50~7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