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片遇大片,未必成炮灰(2)(1 / 1)

光影站

但誰又能說這就是終極勝利?所以,各大網絡公司為搶占先機紛紛宣告要投拍電影。

誤區5:好萊塢巨星距離我們很遠?

當頭棒喝:奧斯卡影帝影後頻頻來華

如果你以為不出國就一輩子見不到電影銀幕上那些好萊塢巨星的話,你又錯了。從4月,加勒比海盜船長約翰尼-德普來華秀中文之後,好萊塢巨星仿佛一下子集體點燃了來中國走秀的熱情。6月份上海國際電影節紅毯相當熱鬧,妮可-基德曼、娜塔莉-波特曼,還有邁克爾-貝率領的《變4》劇組接踵摩肩向中國影迷展露笑容。

點評:好萊塢巨星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變4》竟然在中國賣了17個億,而且有望衝破20億元人民幣的總票房,你讓好萊塢的巨星怎麼hold得住?!頻繁的示好,暗示中國市場機遇已經降臨。送上門的友情也可以是一次不錯的學習機會。期待在與外國影人的合作中,國產片也能有一次質的飛躍。

誤區6:演技好的才有票房號召力?

當頭棒喝:有粉絲的才能笑傲江湖

曾經有電影公司人員致電記者詢問:“你覺得我們的新片子用誰做主演,媒體和觀眾的關注度比較高?”隨後就是一長串名單。實話實說,在這些單子上記者基本上看不到演技派,一目了然均是“粉絲英雄榜”,有人氣就有票房、就有號召力。同樣,為《歸來》而痛心的行家們紛紛“自我檢討”起來,他們告訴記者:“是海報惹的禍,早知道就不用兩主角白發蒼蒼的樣子做大圖。”“是主演太老了,早知道就用吳秀波和湯唯,又或者鄧超加李冰冰。”其潛台詞隻有一個:“老戲骨陳道明和鞏俐都已不是當下主流觀眾群的心水了。”

點評:80後、90後的觀眾群對故事、演員的審美要求已然和父母輩大相徑庭。樣貌俊美且年齡相近者最能脫穎而出,鹿晗、吳亦凡、TFBOYS等青春偶像就是憑借於此所向披靡。

大量的粉絲在父母一代人不能理解的瘋狂呐喊中展現了驚人的力量,在出錢出力的狂歡中,粉絲電影的票房也為此一路高歌。

頭評

觀眾改變電影的時代到了

雖然才剛過半年,但2014年的電影圈充滿了驚喜或迷惑。從年初《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的10億票房大爆發,到《爸爸去哪兒》破6億元票房的驚喜;從3月份的《白日焰火》到4月份的《同桌的你》、《催眠大師》,還有6月目前已突破17億元還有後續的《變形金剛4》。這些光輝燦爛的票房數據和導演的名字無一不映襯著5月張藝謀導演心血之作《歸來》的失落:占據著幾近空白的市場檔期,配合著轟轟烈烈的口碑宣傳、還有華麗陣容……然後,票房已經暗示了某種命運的降臨。有人問:“張藝謀歸來,卻歸不來了嗎?”

不服氣嗎?看看今夏票房英雄榜的名單還會有誰會笑傲到底?《分手大師》已然在《變4》重炮之下,在2D影廳綻放。而隨後的粉絲電影《我就是我》、《小時代3》和《後會無期》未映先熱。看看導演名單,不乏演員“演而優則導”、紀錄片導演轉拍劇情電影、作家才子雙雙執導筒,而他們的年紀幾乎清一色“80後”。

其實,在尾隨張藝謀之後,還有一連串隨之沉默的名字,陳凱歌、馮小剛、田壯壯……一代導演曾經叱吒風雲的歲月仿佛已經離我們遠去。不得不承認,長江後浪推前浪。在非專業出身的新導演麵前,曾經輝煌過的一批電影圈老導演以及他們麾下曾經長時間霸占銀幕、至今仍然自稱偶像實力派的資深演員紛紛呈現出一種“長江東去”的態勢。

驀然回首,世界已經換了模樣。記得在4月《同桌的你》劇組來穗宣傳時,記者曾經和該片監製高曉鬆有過這樣的對話:“為什麼要用80後的郭導來執導而不是你自己上?”高曉鬆說:“我自己來肯定要拍‘殘酷青春’,可他就不一定了,所以得他上。”誠然,高曉鬆認識到了,他的青春可能曾經很殘酷,因此決定了他的審美帶著某種“殘酷美”,而新一代的觀眾則不一定。舉目四望,在影城內外負責掏錢買票的85後乃至90後,他們會想要一個“殘酷青春”的展示嗎?

觀眾群已經改變了,銀幕下的審美潮流已經改變了流向,所以深諳此中門道的電影人紛紛作出了新的抉擇:跑市場的研究起大數據、售票係統遷就著手機族、男女導演的電影中都必然聳立一個甚至一群帥氣逼人的男明星……“女星負責講故事,男星負責帥靚正”的時代正式宣告曾經占據我們父母輩心靈的那種“傷痕電影流派”日漸式微。

這是好事吧。多元化的開端總是從“淘汰”開始。沒有棄舊迎新的勇氣,何以配合即將達“300億年度總票房”的氣勢?以海納百川的寬容,看不同類型片頻繁登陸大銀幕,以虛懷若穀的態度笑看世界夢工廠劇組來華的用意,取百家精華以成一家之長。或者,這才是中國電影新紀元的好開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