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後記(2 / 2)

20世紀80年代初是一個崇尚文學、追求精神的理想主義時期,做一個詩人正是那個時期的我最大的夢想。然而,陰差陽錯的緣故,使在我麵臨文學和醫學的兩難選擇時,我又選擇了後者。

中學和中專,正是我青春期過渡、世界觀形成、人格發展的重要的時期,在此期間,社會原因使我原本熱情率真、無憂無慮的性格發生扭曲,變得壓抑孤傲、敏感多疑,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危機。現在回首反思,我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夠度過青春期的心理危機,一方麵得益於父母的正確引導和儒家精神的影響;另一方麵得益於文學作品的熏陶,而寫詩,也就成了我記錄生活、宣泄情緒的一種良好方式。

也許,我的童年和青春是不幸的,但幸運的是我有詩為伴,並從中頓悟了詩的真諦:純真自然,有感而發,因事而作。骨子裏,我是生活在理想主義狀態下的,就像一個做詩人夢的文學青年。我習慣用單純的眼光去看人,用簡單的方式去做事,用柔軟的心去感受生活,用詩歌的語言去表達感情。因為我認為,詩歌永遠是人類最純淨的精神食糧。

兒子晶晶的出生成為我詩歌創作的靈感源泉。晶晶出生的前一天,他的爸爸已經把我為他寫的詩歌《精靈》謄寫在了嶄新的《寶寶成長錄》上,晶晶出生後的第一個腳印就落在這粉紅色的詩簽上,因此可以說,晶晶是踩著媽媽的詩句來到人間的。兒子使我的生活變得忙碌而充滿詩意,在那些疲乏而幸福的夜晚,我認真地記錄孩子生命成長的點滴進步,用真摯甚至有些直白的長短句,記錄孩子的童真趣事、精彩瞬間;記錄孩子帶給我的歡樂與憂愁,抒寫我們對孩子的祝福和期望。

其實,我和所有的普通女人一樣,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好母親。我們無怨無悔地騎自行車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我們節衣縮食買回鋼琴每天陪練;我們領著孩子風雨無阻地到各種訓練班上課;我們望子成龍而又常常事與願違,因為我們的寶貝和其他的孩子一樣淘氣:他逃學、偷懶、不願上鋼琴課、和父親作對……

直到十八年後,兒子到外地讀書去了,成了一名品學兼優的工科大學生;兒子的爸爸成了頗有造詣的忙碌的醫學專家和博士生導師;而自己依然是一個普通工作人員,事業上無所建樹。這時,我才倍感失落和孤獨,恰似一位空巢母親。

在那些困惑的日子裏,回首往事雖然欣慰和幸福,但麵對現實卻異常焦慮和惶恐,仿佛除了兒子自己已一無所有了。的確,在匆匆流逝的歲月裏,我失去了本可以實現的屬於自己的光榮和夢想。我甚至反思:賢妻良母的角色期待是否適用於我們當今的現代社會?

然而,當我開始整理那些零亂的物品和育兒日記時,我仿佛回到了從前:從胎兒發育的圍產期記錄到寶貝出生的第一個腳印;從滿月剃下的胎發到孩子寫的一本本日記;從新舊摻雜的照片,到零星散落的詩稿,我開始重溫那些和孩子在一起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我進一步地理解了什麼是母親和奉獻。

拾掇散落在歲月裏的心情和詩篇,便有了這份獻給孩子和自己的《愛的禮物》。

今天,我的兒子已經長大了,他不希望我們叫他的乳名晶晶,請我們正式地稱呼他——陳堯。

的確,陳堯已經長大了,他高大英俊、陽光健康,在國內完成本科學業後,現在已到美國攻讀新的學位。

我愛自己的孩子,也愛天下所有的孩子,因此,我要以一個母親的名義把這愛的禮物獻給所有的孩子,並與天下的母親一道分享這份幸福。

掩卷之餘,我想起了那些我最想感恩的人們。

感謝我遠在天國的父親母親和公爹公婆,你們用一生的慈愛讓我懂得了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好的女兒、兒媳、妻子和母親。

感謝我娘家和婆家的姐妹兄弟親人們,你們用寬厚的友愛讓我享受了骨肉同胞的溫暖親情。

感謝我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朋友們,無論你是否幫助過我,我都記得你曾經的微笑和眼神。

感謝我們家庭的好友李曉先生,書中的某些照片也許就是你的作品。

誠摯的感謝獻給我的丈夫——陳祥生博士,陳堯(晶晶)是你饋贈給我的比生命都重要的愛的珍品。你為我們母子拍攝的照片和《晶晶的故事》的創意,啟迪和幫助我完成了今天的作品。

2007年12月16日完稿於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