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廟會(2 / 3)

路上不時遇見提著燈籠的孩子們,他們三一群倆一夥的,興高采烈的交換著各家新奇稀罕的食物,或者是男孩子點著拆散的小紅炮,在用一種他們自己製定的方法比試著。

快到半夜的時候,炮聲早已經停息下去。大人們還要守夜,都聚在一起閑談或是玩撲克牌、推牌九,或是打麻將。孩子們瘋玩了半夜早就精疲力盡了,在守夜的時候,坐在旁邊眼皮直打架,一會功夫就再也戰不過周公,都上床睡覺去了。等大年初一早上一睜開眼,就會看到枕邊的一身新衣服和枕頭地下的壓歲錢,所以這個晚上,人人都是帶著一個甜美的夢進入夢鄉的。

一九九二年的春節,在人們期盼中來臨,新的一年就拉開了序幕。過了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又開始了忙碌,不過這回忙的都是走親戚。按照習俗,從正月初二就拉開了走親的序幕。正月初二拜舅舅,正月初三拜姑姨媽,正月初四拜丈人。正月初五這一天消停一天,因為這一天是恨窮日,到了這一天,每家都會吃一些難吃的飯菜,就是憶苦思甜,和過去的窮日子訣別,以後能過上好日子。正月初六到十一走六親,正月十二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家家戶戶要放煙火,嗑西瓜籽,還把餃子包成老鼠的形狀,據說吃了能夠防鼠疫。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戶戶都要掛花燈,還在上麵貼著燈謎,人們一邊看誰家花燈的手藝好,還一邊猜測著誰家的燈謎與眾不同,比較費解,那麼這家人就在這一年的比花燈時,奪得頭奎。

在農村中還要很多陋習、很多講究,都是針對女子這些弱勢群體,在古代,女子們被要求裹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行不動裙,笑不露齒的,還被限定一生都要圍著三台轉,第一是不下飯台,就是一輩子就這個家庭做免費廚子。第二不下井台,就是一輩子為這個家庭挑水掃院,操持家務,做免費保姆。第三,不下機台,就是有空就織布紡棉花,不能有一刻空閑,否則就會受一些惡婆婆的打罵,在古代,媳婦們的地位很低,這才有多年的媳婦熬成婆這一說法。

於是就有了這樣的民俗:初三、十三、二十三,女子動針妨丈夫。七丁八瞎九玻璃花隻說,也就是為了讓女人們在正月裏歇一歇。大意是初三、十三、二十三這幾天,不要做一些陣線上的活,否則會妨克丈夫。初七、初八、初九,這三天不要做針線活,否則會妨克自己的孩子。這些事情可是張依曾前世聞所未聞問的,大大的滿足了她的好奇感,原來在山村裏還有這麼多新鮮事。

在這當中還穿插著一些歌舞班子到每個村的巡回演出,裏麵就屬山花嬸子他們,李家莊的那一支歌舞班子最好,能彈會奏的,再加上一班子女人扭秧歌,在各個村都掀起了高潮。可真讓張依曾這個穿越過來的心靈應接不暇,感歎萬分,每天和玉秀帶著依然三人東跑西忙的,簡直快樂瘋了。

再有五六天才要開學了,作業早就在剛放假的時候做完了,對於學業,張依曾從來就沒有往心裏放過,對於她聰明的大腦來說,就是閉著眼睛也能做出來。她現在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研究農村的民風和民俗上,這其中洋溢的精神和熱情,要比城市中幹巴巴的人情關係溫馨得多,這一點在前世就是她非常向往的。隻是奶奶看了會皺起眉頭,不滿的嘮叨一會,可張依曾打定了主意,她可要好好的享受著美化的田園生活。

正月十一這一天,龍馬鎮上有廟會,聽說還有縣城來的戲劇團露天表演,村裏不少人都要去觀看。張依曾姐倆再三央求奶奶,才得到奶奶允許跟著玉秀媽一塊去。可是還有一個條件,就是依然不能去。奶奶的理由是:你姐都到鎮子上上初中了,就是擠散了,也認識回家的路。你還小,丟了怎麼辦?同時還答應帶依然去南王莊的姑姑家走親,這才擺脫了依然的不依不饒。

戲台搭在龍馬鎮的北頭,這裏有一塊向陽背風的地,雪早就化了,太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她們這一行人一進鎮子就能看到戲台子。鎮子上早已就人群熙攘,原來今天也是新年後第一次的開市。街上也有很多人賣一些糖葫蘆、芝麻糖的,還有吹糖人,賣幹鮮果品和各種點心的。由於快開學了,孩子們的文具也開始走俏起來,同時還捎帶著各類玩具。

“大娘,你今天不用開市嗎?”看著路兩旁擺攤子的人熱情洋溢的招呼聲,依曾不禁好奇的問著玉秀媽。“不忙,人們年前剛做了新衣,正月裏是不會有人做衣服的,我們過了二月二龍抬頭再開張,到那時正好就趕上做春裝。”“偶!”張依曾這才恍然大悟。

不一會兒,戲就開演。演過前麵一番精彩的打鬥後,後麵部分一個老旦上了台,咿咿呀呀的唱了老半天,讓人昏昏欲睡。張依曾看看周圍的人都津津有味的聽著,便也就強忍著。好不容易等著名老旦下了台,天已經快到中午。台上暫且休息,下午接著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