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光明新世界(2 / 3)

王老師兩口子都是文化人,家裏也有一些地,可他們平時顧不上,就把地讓給自己的哥哥,隻留下一小塊口糧田,到了農忙的時候,趕上星期天的時候,叫上全校的所有龍門寨的學生,都去他家參加義務勞動。可平時要是誰家的孩子在學校中,有個頭疼腦熱的小病,他們照顧起來比自己的孩子還盡心呢!

這兩口子不講吃穿,倒是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買書。他們經常到縣上去學習,回來時一準是買回各種各樣的書籍,可他們平時愛書如命,從來不準別人借閱。這個習慣聽起來有點怪異,在鄉下,別說大部分人不認得字,就是識字的人家裏忙的四腳朝天的,誰有那閑工夫去讀書?

可偏偏就有這樣的人!張依曾就是一個。

張依曾在經曆了最初的欣喜後,也覺得這世外桃源太過閉塞,沒有電腦,沒有電視,沒有書報,沒有任何消息的來源,就是一些國家大事,也是人們到龍馬鎮上趕集時才偶爾知道一點,這就形成了鄉下人慣有的封閉思維:咱一個老百姓,知道國家大事做什麼?現在咱們能夠填飽肚子,比以前不知道要好上多少了呢?這也難怪,在城裏人的思維中,農村人就是傻裏傻氣的滿腦子隻知道吃,到街上趕集的時候,瞧著買個便宜豬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跟人掙個麵紅耳赤,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沒見識!

這些沒見識的人,看到一些人在外麵打工或是通過別的途徑掙錢,有些人就又說起怪話:這不是又開始搞上資本主義了?這世道變來變去的,還是看一看吧!

李家莊村個人搞了個磚廠,雇傭了很多人,這些怪話就有響起:這不成了地主老財了,早晚都會被打倒的!

聽了這些言論,張依曾在心裏隻想笑,這些人真是老腦筋,不接受新鮮事物。前世的父母在這個年代時,已經去南方浙江、溫州一帶去收購布料,回來在省城批發,那是已經在省城買了房,還買了一量麵包車。而這偏僻落後的小山村裏,竟還停留在剛解決人們吃飯的問題。

當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消息閉塞,交通不便。既然交通方麵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何不在消息這方麵下點功夫。通常她在吃過晚飯寫完作業後,就把從王老師那裏拿來的書報認真的看上一遍。她從不拿名著之類的書,而是專拿關於國家大事之類的書刊雜誌,報紙是學校訂閱的地方報紙和人民日報。

從上麵她通常能夠得到很多信息,現在國家幫貧、扶貧的政策很多,決心也很大,當然困難還是很多的,不可能都一一落實,可是通過為貧困山區修公路、架電線、科技下鄉等很多形式,已經使部分的山區脫貧致富。既然國家的大形勢是讓農民脫貧致富,而自己要如何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呢?她的心裏開始了盤算。

前幾天周德祿又去周圓圓家的時候,張依曾向他打聽鎮上有什麼對農村的扶貧項目,養殖和種植的都行,隻要適合農村的情況。

周德祿永不可置信的眼光,看了看眼前這個還不到他肩膀高的小女孩。“你一個孩子家,打聽這些幹啥?”這個長相清秀的女孩,身上有一種同齡孩子所沒有的穩重大方,關於她的傳說圓圓早就跟家裏人講過無數遍,可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居然能在早晨打工的基礎上,學習成績依然名列前茅,這不得不讓人承認她是個天才!她看似風清雲淡的舉止,有一種雷厲風行的內涵,這個孩子長大了準不簡單,周德祿看著張依曾黑潭一般的眼睛,心中暗暗說道。

“二叔,我隻是想著,咱們山裏有的是資源,人們為什麼非要去外麵打工?我家條件不太好,我想著給家裏找一條致富的路,看二叔能不能幫忙?”張依曾一臉熱切的望著周德祿。

“好啊!怎麼不能?”周德祿一聽這話立刻來了興致,這和他的願望不謀而合。既然有人願意求助農科站,他們可以在農村先打開一個出口,等別的農民看到靠自己的山坡土地能致富後,自然就能帶動農村科技的發展,想著自己遠大的了理想有可能會實現,周德祿也很興奮。

“行,等幾天讓你們家大人去農科站一趟,我們先商量一下再做決定”周德祿說道。

“啊!真的,謝謝二叔!”張依曾沒想到事情會這樣的順利,纏繞了她好幾個月的煩心事,今天居然就這然輕鬆搞定,她真想立刻就把這件事去告訴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