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日,宮中眾人為韓非踐行。張良還是上不了台的年齡,隻是在韓非離開的時候躲在人群看了一眼,可是韓非在轎攆裏看不見模樣,張良小聲說了一聲“永別。”
這永別,無論是韓非能否在李斯和嬴政的手中活下來都是不可能回到韓國了,以韓非的才華,嬴政定當不會讓他走,而李斯又未必想讓韓非在秦國能活下去。
韓非看著逐漸遠去的故土,並沒有覺得有什麼難過的,如果非要說難過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建議還沒被韓王采納吧早年在外遊學,回到韓國也沒有多久,說起來倒是許久沒見過李斯了,好歹也師兄弟,不過以李斯的性格,估計到了秦國也不會讓自己好過吧?韓非開始想亂七八糟的事情。
最差的結果估計是在和李斯的爭鬥中死去,不過要是嬴政能夠聽取自己的建議,以法治國,實現自己的思想,就算是死也不可悲。
秦韓相接,很快就到了秦國,可是距離鹹陽還有一段路,因為早就與秦國商議過,一路到也算通暢雖然也有一些不開眼的,不過好在商鞅當初立法弄的他們也不敢放肆。
到了鹹陽秦皇宮之後嬴政派人先安頓韓非一行人,先休息一下洗漱一番第二天再進宮拜見秦王嬴政。
韓非說起來也是個奇人,雖是韓王之子並有曠世奇才但是卻並不被韓王重視,有人說韓非是法家集大成者,還有人說他是諸子百家的最後一人,我暫且不做評價,畢竟我不是史學家。不過要我說——沒有韓非就沒有後來統一的王朝,都說他是法家,但是道家儒家他看起來似乎也研究不淺,他的法是取了各家所長,補了法家之短的法,著作《韓非子》中有《解老》、《喻老》等篇章,在不得誌時寫出了《孤憤》、《說難》等文字,足見其博學。他去秦國這一遭估計也對嬴政之後得七國天下有了不少影響,隻是可惜天妒英才。
嬴政看著站在下麵的四個人,其中一個是李斯,另外三個是韓國來的,他記得李斯說過滅六國要先滅韓來著。
韓非到底是貴族,那氣質就不是周圍人比得上的。
“先生可是韓國來使?”嬴政身邊的人問。
“下臣韓非。”韓非答到。
“聽聞先生和李斯是舊識,可有此事?”嬴政並沒有直接問韓非來意,先提起了他和李斯的關係。
“正是,曾同在一門下。”
“可是儒家旬卿門下?”
“是。”
“旬卿可是位高人,你二人在旬卿門下想必學識定當高過常人吧。”
“不過比一般人強些罷了。”韓非說的風輕雲淡,李斯在邊上側站著微微眯著眼看著韓非。
“那你二人不如說說這天下應該怎麼取?”
李斯是楚國人,韓非是韓國人,秦王嬴政就這麼問多多少少讓人不快,但李斯韓非也是經曆過世麵的人,臉上的表情還是那樣,李斯也是麵無表情。
“臣以為六國應先取韓,韓雖小卻足以使他國恐懼,戰未至,先使他國恐懼,就已贏了大半。”
“非不以為此計為佳。”
對於李斯的“先滅韓,以恐他國”韓非並沒有表現出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