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忘著回憶(下)(1 / 1)

慧莉對生活很單純,不去想那麼複雜,簡簡單單的,是一種理想化的,寧願自己吃點虧。對人對事就像對鏡子,對它笑,它就對你笑。對別人好,別人同樣會對你好,別人對你不好,說明自己做的不好。在宿舍裏總是她打掃衛生,廁所那個髒,也去衝,如果有了好吃的也去分給別人,有同學讓她從樓下捎帶飯到宿舍,也是任勞任怨。在王哲的觀念中,卻不這樣認為,就對她說:“你總是打掃衛生,分給別人好吃的,自己任勞任怨,其他人呢?不一定記你的好,相反,有一天衛生你不打掃了,也不給別人稍帶飯了,那個時候有些人就會生你的氣,嫌棄你的不好,這個時候是怨你!”

說後,慧莉隻是象征性的點了點頭,沒有聽,一如繼往,認為王哲太現實了,把世界想的太複雜了!世界本來就是簡簡單單的,是有些人想複雜而又搞複雜了。

他們因為一點小事也會爭論半天,慧莉對同學很熱情,隻要看見了離得老遠都會打招呼,有的時候還招呼錯了人。王哲就覺得這很沒意思,同學天天見何必那麼熱心,上輩子又不欠他的。

交往的時間長了,分歧越來越大,王哲覺得慧莉變了,變得相互之間不適合了,認為什麼都不順他的心,拿起了大男子主義,經常生她的氣,衝著發脾氣,還不接電話,慧莉總是連著打好幾遍,他才接,接通之後也懶得說幾句,推脫忙,要參加院裏的比賽。

慧莉很是難過,很委屈,也是很無奈,但她還是對他好,經常發短信息關心,默默的守候。後來的日子總是分分合合,就算約好了見麵,走在一起也是相互沉默,沒有了以前的侃侃而談,氣氛很是壓抑;兩人之間就像有堵牆,一邊走著一邊堆砌著,牆越來越高,越來越厚實,相互看不見了,心離得更遠了。

再後來的日子,平常的聯係也少了,相互的關心也少了,變成了路人甲、路人乙,成為了熟悉的陌生人。

在這些個的日月中,王哲對慧莉沒有說一句海誓山盟,一句表白的話也沒有過,承諾少之又少。他隻顧及自己的感受,卻把別人的感受拋在腦後,就像饕餮,索取了所有東西還要去破壞,上天是公平的,誰種的苦果就讓誰去品嚐吧!

海誓山盟是什麼?是一種經常讓高山和海洋領受尷尬的重量級承諾。

錯過也是一場得失,得失、得失,有所得到就有所失去,當失去的那一刻,往往才知道所得到的那麼微不足道,失去的卻是一汪的海。

在餘閑下來時,王哲腦海中,總是閃爍著慧莉的音容笑貌,思索著過去的點點滴滴,從手機中翻出曾經的相片,用手輕輕撫摸她的臉頰,看那上麵真摯的笑容,是不染塵世的。他的心裏就一陣陣的痛,就像最親近的人永遠離你而去一樣,那時一種歇斯底裏的痛;又像背負一座大山,全身的痛而又那麼壓抑。這種痛與壓抑,慢慢變成了愧疚,他的眼睛變得空洞,沒有光彩,像地獄裏的行屍走肉,失去了靈魂。忽然,又變得光彩熠熠,像是得到巨大勇氣。

王哲撥通了慧莉的電話,還像以前一樣,第一時間接通了,約出去走一走,她答應了。很快見了麵,不知不覺間又走到那個曾經的長條椅上,坐了下來,一切那麼熟悉,氣氛卻又那麼陌生,兩個人都沒有說話,無形中一陣陣的壓抑充斥而來,是一種不舒服、不自在,就像一個人擰綁在木箱中,全身都禁住了,伸展不開。

也許就和她所說一樣,破裂的鏡子,不管你怎麼拚對在一起,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樣了!王哲感覺到,在說話的時候,她已經心不在焉了,他感到渾身的無力,就像染上了病,那種無力感有一種頹廢。

從那天之後的,在通話中,慧莉總是對他說:“聽你說話,就想睡覺。”王哲知道這是她厭了,再以後聯係幾乎斷了,通了話也是匆匆幾句。

時間如流水,王哲畢業了,慧莉還在學校上著最後一個學年。可是那段校園的純真,依然流淌在那片大地上,忘不掉、永遠也逝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