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日式哲學的懷石料理
到處吃
作者:老鼠皇帝
日本料理真正起源於懷石料理,而懷石料理又與茶道密切相關,所以在說懷石料理之前,一定要先說日本茶道,因為若無茶道,便無懷石。
盡管剛從高級餐廳裏款款而出,巴黎的貴婦人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奔向當地的百年經典甜品店,捕獲歐培拉蛋糕(Opera)那猶如天堂般的美味。
讀過不少日本作家的作品,幾乎每本書裏你都能讀出日本人的這一性格:既剛強堅硬又柔情無比,若用一個書名來形容,莫過於《菊與刀》。花之甜美與刀鋒之冷硬恰如一個硬幣的兩麵,截然不同,卻又完美統一,共同組成日本人的性格,並被貫穿於他們的每一個生活細節。日本人似乎曆來是偏好繁瑣龐雜的,所有看似尋常的物事在他們那裏都能被上升到“道”的高度,譬如花道,譬如香道,譬如茶道。
去日本旅行,想來有一件事是必須要做的,那就是泡湯,亦即泡溫泉。在日本人的詞典裏,泡湯是為了讓疲倦的身心得到短暫的淨化,從而能夠以清新的“我”重新回到日常俗世中繼續前行。這是一種短暫地脫離紅塵俗世的忘我之旅,是放下塵念明心見性的修行,而所謂脫俗,也並非是表象的脫離現實的生存規則,而是令人在真實生活中,自然暢順地融入世道,乃俗人在此一時、求得此一刻的清淨俗念之願。
但,在我們看來,單純地泡湯是遠離極致的半拉子工程,其後必須跟上懷石料理。
日本料理真正起源於懷石料理,而懷石料理又與茶道密切相關,所以在說懷石料理之前,一定要先說日本茶道,因為若無茶道,便無懷石。
眾所周知,日本的茶道源自中國,其曆史大約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的茶道是僧侶用來集中自己思想的一種儀式,譬如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就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在奈良、平安時代,飲茶首先在宮廷貴族、僧侶和上層社會中傳播並流行。鐮倉時代,僧人榮西在潛心鑽研禪學的同時學習宋朝的飲茶文化,然後在歸國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並著書《吃茶養生記》,可以說,榮西既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曆史進入室町時代,鬥茶開始盛行,日本茶會多現奢靡之風。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隱居於京都東山,並修銀閣寺,他以此地為中心發展東山文化,東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在足利義政的推動下,娛樂型的鬥茶會發展為宗教性的茶道。
這一時期出現了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珠光11歲時出家做沙彌,19歲進入大德寺酬恩庵(今稱一休庵),他將禪宗思想引入茶道,把茶道由一種單純的飲茶娛樂形式提高為一種藝術、一門哲學、一種宗教,從而形成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完成了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全新的內核,夯實其基礎,完善其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高度。之後的茶道宗師武野紹鷗在珠光的基礎上又將日本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淨、典雅的思想導入茶道,但是他更大的功績顯然是:培養出一個叫千利休的弟子。
千利休是日本正宗茶道的創始人,他的茶道思想可歸納為四字:和敬清寂。
“清寂”是千利休茶道精神的核心。“清寂”有時也寫作“靜寂”,這是一種充滿了禪意的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字上,“”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在平安時期,“人”一詞專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的含義才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閑”的意思,大有從忍受孤獨到享受孤獨的意思,這種奇妙的心理轉變,使得做“人”在當時成為一件很時尚的事情,頗受追捧。說起來,這樣一種美學意識的產生,有著其現實的社會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蕩、改組時期,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貴族逐漸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開始走上政治舞台。喪失優勢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從而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失意的僧人們利用了這種情緒,他們把當時的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淨土宗應運而生。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的“草庵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之積憤。
如此看來,倒是與中國舊時士子有異曲同工之妙。想那魏晉七賢,主張老莊之道,唯玄學為上品,不拘禮法,聚竹林之下,臥古琴之畔,有美酒輕音,可高談闊論。都是為了避世。不同的是,日本茶道以清靜無為來修煉自身以期尋得心靈與精神上的平和,竹林七賢卻是以惺惺相惜嬉笑怒罵皆文章來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並多少有些麻醉自己以擺脫仕途不得意的痛苦和鬱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