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品下十人(馮紹政、戴嵩、楊庭光、張孝師、盧棱迦、殷仲容、陸庭曜、蒯廉、檀智敏、鄭儔)馮紹政善雞、鶴、龍、水,時稱其妙。開元中關輔大旱,京師渴雨尤甚,亟命大臣遍禱於山澤間,而無感應。上於龍池新創,一殿,因詔少府監馮紹政於四壁各畫一龍。紹政乃先於四壁畫素龍,其狀蜿蜒,如欲振湧。繪事未半,若風雲隨筆而生。上與從官於壁下觀之,鱗甲皆濕。設色未終,有白龍自簷間出,入於池中,風波洶湧,雲電隨起,侍禦數百人皆見白龍自波際乘氣而上。俄頃陰雲四布,風雨暴作,不終日而甘澤遍。(出《明皇雜錄》)戴嵩嚐畫山澤水牛之狀,窮其野性筋骨之妙,故居妙品。
楊庭光畫道像、真仙與庖丁,開元中與吳道子齊名。又畫佛像,其筆力不減於吳生也。
張孝師畫亦多變態,不失常途。惟鬼神、地獄,尤為最妙,並可稱妙品。
盧棱迦善畫佛,於莊嚴寺與吳生對畫神,本別出體,至今人所傳道。
殷仲容攻花鳥、人物,亦邊鸞之次也。
陸庭曜畫功德,時稱第一。畫天卿寺神,亦繼踵於盧,抑亦次矣。
蒯廉性野,嚐愛畫鶴,後師於薛稷,深得其妙。
檀智敏時號檀生,屋木、樓台,出一代之製。
鄭儔屋木、樓台,師於檀生,可居妙品。
能品上六人(陳譚、鄭虔、劉商、畢宏、王定、韋鑾)陳譚攻山水,德宗時除連州刺史,令寫彼處山水之狀,每歲貢獻。野逸不群,高情邁俗,張藻之亞也。
鄭虔號廣文,能畫魚水、山石,時稱奇妙,人所降歎。
劉商官為郎中,愛畫鬆石樹木,格性高邁。時有畢庶子,亦善畫鬆樹水石,時人雲:"劉郎中鬆樹孤標,畢庶子鬆根絕妙。"畢宏官至庶子,攻鬆石,時稱絕妙。
王定為中書,常僻於畫。公政之外,每圖像菩薩、高僧、士女,皆冠於當代。每經畫處,鹹謂驚人。
韋鑾官至少監,善圖花鳥山水,俱得其深旨。可為邊鑾之亞。韋鑾次之,其畫並居能品。
能品中二十八人(陸滉、李仲和、李衡、齊旻、李仲昌、李仿、孟仲暉、高雲、衛憲、程伯儀、楊辨、王拖子、姚彥山、冷元秀、譚皎、錢國養、張遵禮、張正言、沈寧、劉罄、李倫、尹澄、尹林、侯造、趙立言、曲庭、鄭珽、盧少長)陸滉功德,李仲和、李衡、齊旻,俱能畫蕃馬、戎夷部落、鷹犬、鳥獸之類,盡得其妙。又李仲昌、李仿、孟仲暉,皆以寫真最得其妙。高雲、衛憲、程伯儀,並師周昉,盡造其妙,冠於當時。然衛憲花木、蜂蟬、雀竹,以為希代之珍。楊辨、王拖子、姚彥山、冷元琇、譚皎、錢國養、張遵禮、張正言、沈寧、劉罄、李倫、尹澄、尹林、侯造、趙立言、曲庭、鄭珽、盧少長,以上各負其誌,並極其妙。程伯儀曾畫東封圖,為時之所寶。其餘眾手,皆有所能,不可具載,並稱能品也。
能品下二十八人(黃諤、曹元廓、檀章、耿昌言、吳玢、田深、盧弁、陳庶、梁廣、王朏、白旻、蕭溱、蕭悅、程邈、樂峻、項容、陳庭、董奴子、衛芋、陳淨心、陳淨眼、梁洽、裴遼、張涉、韓伯達、張容、僧道玠、李湊)黃諤畫馬,獨善於時,今菩提寺佛殿中有畫,自後難繼其蹤。曹元廓、韓伯達、田深畫馬,筋骨氣力如真。及盧弁貓兒,白旻鷹鴿,蕭悅竹,又偏妙也。梁廣、程邈、董奴子、衛芋、陳庶、梁洽,皆以花鳥、鬆石、寫真為能,不相讓也。檀章、耿昌言、吳玢、樂峻、項容、陳庭、裴遼、僧道玠,皆圖山水,曲盡其能。陳淨心、陳淨眼,畫山水、功德皆奇。王朏、蕭溱、張涉、張容,皆士女之特善也。
逸品三人(王墨、李靈省、張誌和)王墨者,不知何許人,亦不知其名,善潑墨畫山水、時人故謂之王墨。多遊江湖間,常畫山水,鬆石、雜樹,性多疏野,好酒,凡欲畫圖幛,先飲。醺酣之後,即以墨潑,或笑或吟,腳蹙手抹。或揮或掃,或淡或濃,隨其形狀,為山為石,為雲為水。應手隨意,倏若造化。圖出雲霞,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觀不見其墨汙之跡,皆謂奇異也。
李靈省,落托不拘撿,長愛畫山水。每圖一障,非其所欲,不即強為也。但以酒生思,傲然自得,不知王公之尊貴。若畫山水、竹樹,皆一點一抹,便得其象,物勢皆出自然。或為峰岑雲際,或為島嶼江邊,得非常之體,符造化之功,不拘於品格,自得其趣爾。
張誌和,或號曰煙波子,常漁釣於洞庭湖。初顏魯公典吳興,知其高節,以漁歌五首贈之。張乃為卷軸,隨句賦象,人物、舟船、鳥獸、煙波、風月,皆依其文,曲盡其妙,為世之雅律,深得其態。此三人,非畫之本法,故目之為逸品,蓋前古未之有也,故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