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體育實踐課堂教學質量標準與評價(2 / 3)

(一)正確的指導思想

思想決定行為。體育教學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即要貫徹黨的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體現現代教育觀、人才觀、體育觀,堅持育人為本;推行素質教育,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改革為動力,注重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采用啟發式教學,尊重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堅持教師主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等。

(二)遵循教學規律

教學規律是教學活動中客觀存在的規律性。體育教學在遵循一般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還必須遵循體育教學特有的規律。譬如教育、教養和發展統一;教學受學生身心發展的製約;教與學互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教學過程中所有要素協同;感知、思維、實踐緊密結合;存在著人體生理、心理指標變化規律和動作技能形成過程規律;等等。

(三)遵守教學原則

教學原則是對教學活動的宏觀性要求和指導準則,對教學工作起著管束和調控作用。體育教學是以人的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運動技能教學為基本內容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其教學過程具有複雜多變、大動態、人際交往多邊、教學環境開放、教與學互動、智力與體力相結合、身心承受負荷、多感官參與、多學科知識相關聯、教育職能寓於活動中、運動動作重現以及教學效果綜合衡量等特性。體育教學原則既具其他學科課程教學原則的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其教學活動應遵守理論聯係實際、係統完整性、循序漸進性、直觀性、量力性、鞏固性、教與學緊密配合、統一要求和區別對待相結合等一般原則,還必須遵守教育教養發展相結合、教學過程階段性、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手段的層次性、教學要素有效配合和諧調性、適量負荷與休息相結合、係統性與突破重點難點相結合、身體練習與情感體驗相結合以及實效性、可行性、可接受性、安全性等原則。

二、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標準的確定和內容

(一)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標準的確定

教學質量標準的確定,應在充分了解、認識和掌握體育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結合體育與生理、心理、社會等相關學科的科學理論,以先進的教學思想為指導,以基本教學原則為準則,用標準化法則和質量原理對教學活動進行分析論證和判斷,從而抽象出滿意程度要素。要以定性表達為主,結合定量表示,用簡明扼要“關鍵詞”形式概括出條款語言加以陳述。質量標準內容應體現不同類型不同層次課堂教學的要求,全麵準確地反映課堂教學優化的本質,文體結構嚴謹簡練,條款規定明確無歧義,整體上具有科學性、先進性、有效性。

質量標準必須經過多次課堂教學實踐方能初步確定,得到領導、專家、教師和學生等的理解和認同,並且經過較長時期的教學實踐得到進一步完善。

(二)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標準的內容

課堂教學質量標準具有全麵衡量教學質量的功能。其內容應涵蓋教學過程各環節、各個教學要素以及教學結果。

1.教學準備

(1)教師:備課認真,遵守大綱,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規範、全麵、合理、圖文並茂、結構嚴謹、簡明清晰、操作性強;儀表大方,著裝合適,用具齊全,精神飽滿,準時上課。

(2)學生:有強烈的求知學技欲,精神飽滿,著裝適合,按時到課。

(3)場地器材及布置:數量充足,質量合格;布置合理、美觀、安全、整潔。

2.課堂教學

(1)教態教風:認真負責,執教嚴謹,治學謙虛,以身作則,熱情勤快,關愛學生,教書育人,重視作風培養和紀律教育,注意教學安全衛生,主導作用顯明。

學態學風:學習觀念端正,積極主動,善於探究,學練勤奮,遵守紀律和秩序,尊敬老師,團結協作,主體地位突出。

(2)教學目標:體現教育、教養、發展三要素,做到全麵、合理、確切、具體、簡明。

(3)教學內容:服從教學大綱,選配合理,承舊引新,先進適用,分量適中,重點和難點突出。

(4)教學組織:遵循常規,準備活動合理、有針對性;組織嚴細,分組、隊形及調變合適,時間分配恰當,教學運行步驟合理,善應環境,氣氛活躍和諧。

(5)教法與手段:科學先進,合理可行,優選運用;講解多科知識清晰、正確、精練、形象生動,富有啟迪性;動作示範規範、準確、熟練、優美,位、麵、向合理;分解和完整有效結合;練法多樣,運用得當,練習程度適中;指導及時,多感官配用,點撥恰當,糾錯得法,幫助保護有方;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協同互動;引新法,創新招,效應明顯;教學手段先進,媒物妙用,巧突難關。

3.課後輔導與作業

積極主動組織集體輔導;隨時熱情個別指導;缺課學生適時補習,優差學生給予“小灶”指導;作業布置合適,有檢查,有指導。

4.教學結果

教學效率高,效果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受到思想品德啟發教育,意誌情操得到磨煉,行為表現良好;應知、應懂收獲,技能掌握,優差生各有所得;體能得到鍛煉,機能得到發展,心理獲得調適,情感有所體驗;沒有運動損傷;學生反饋滿意率達90%。

第四節 體育實踐課堂教學質量標準解析

體育課堂教學是複雜的動態係統工程,從教學目標的確定到教學結果的形成,是教學構成要素和教學相關因素協同運作的過程。闡釋教學質量標準必然涉及教學過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學生、教學物質條件、教學環境、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結果,以及與之相關的學生學習成績考核和教學評價等。

一、教學目標及其確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和標準,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期望歸宿,對教學過程具有規定、導向、激勵、評價作用。

大學體育課堂教學目標服從、服務於大學體育課程總目標,即通過體育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係統的體育和健康知識、體育文化,基本形成終身體育思想;掌握基本運動技術,具有一定的運動水平和體育能力;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協調發展,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意誌鍛煉。大學普通體育課、大學體育專業課,不同專業(教育、社會體育、競技運動等),不同課程(田徑、體操、足球、籃球、排球、遊泳等),不同課類型(公共必修、公共選修、專業必修、專業選修),不同課型(新課、複習課、考核課等)的教學目標有所不同,同類型不同層次課程教學的教學目標也有所不同。

體育課堂教學目標以教學大綱和單元課次規定的教材(教學)內容為主線,結合學生、教學用物條件、教學環境等,以身體鍛煉和技能教學為載體,把教學內容、教學任務、教學預期結果有機地結合為一體,以條款文體式陳述於課時教學計劃中。要求做到:科學、合理、全麵、具體、貼切、簡明、重點明確、可行、可查評。具體要求是:體現教育、教養、發展三任務;融知識、情感、運動技能、身心發展和行為五方麵內容;有超前發展理念,但高度、難點要適中,經師生努力絕大多數學生可以實現;教學內容選擇搭配合理;文體結構應有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行為方式及行為達到程度;文字表述要清晰,不含糊、不籠統,明確表明誰……做什麼……怎樣做……做到什麼程度上……

《體育課時教學計劃》(教案)教學目標條款舉例:在體育課程“跳高”課教學中,通過行進隊列操練,增強學生組織紀律性,培養集體協同意識;組織並指導學生進行連續單腿跳,每次練習在原基礎上增三次,發展下肢爆發力;通過複習,使學生基本掌握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落地技術;進行跳高過竿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背越式過竿技術。

二、教學內容及其選擇運用

體育教學內容是教學信息(知識、情感、動作技能等)的載體,是教學係統構成要素,是教師依據課程教學大綱及單元課次規定的教材內容和要求,結合學生、教學條件、教師自身情況而設定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練習的具體材料。鑒於體育健康知識、運動技術技能、身體鍛煉、思想教育素材的內容極多,一堂課容量又有限,故必須進行精選優化,合理運用。

(一)教學內容選擇原則

優選教學內容是理想教學效果的保證。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在符合教學普遍原則之外,還必須根據體育教學特點,本著追求較高的健身價值、技術含量和文化價值,有較強的教學、教育性精神;體現教育性、科學性、實效性、層次性、可行性、先進性、區別性;堅持育人為本,著重挖掘有利於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養,有利於培養良好思想品質的教學方法,培養進取、創造精神;內容難易、比重、順序和定量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和運動基礎,體現可接受性;等等。另外,教學內容的選擇,還要滿足或符合以下原則和要求: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係統連貫,既要全麵豐富多樣,又要精練、突出重點;體現以促進學生身體發展特點,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滿足終身體育需求;做到既滿足全體學生統一共性要求,又照顧學生個性和發展體育專長;由於體育運動基本技術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非一過性特征,因此同性質內容在不同教學進程中,應體現波浪、螺旋、層次性再現發展,但不應簡單重複;內容的分量、性質、繁難度與教學時間、教學物質條件、教學環境、教師能力相適應;民族、民間內容與外引內容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有繼承有發展,引新改舊,體現改革發展與創新的要求。

(二)教學內容的合理運用

合理安排搭配教學內容,是有效落實教學任務的前提。由於受認識規律、運動技能形成規律、身體機能變化規律和教學場地器材環境的影響和製約;由於體育動作技能具有相關聯、相輔相成遷移的特性;由於體育教材內容、類型、性質多種多樣,具有材型大小不一、繁難簡易程度不同、新舊(新學、複習)情況之別;由於受課時和學生體能精力限製等因素影響決定了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搭配需做到:教學內容容量與運動量適中,負荷量大小結合,運動強度大小結合,難易程度結合,新舊結合,大小型搭配,耗時分配合理,身體活動部位兼顧,身體素質練習兼顧,動作結構相關聯近緣匹配。根據不同的課型和教材內容特性,一堂90-100分鍾課可做如下具體安排:單一較大型有難度的內容一般不宜超過兩個;單一小型難度較低的內容一般不宜超過四個;單一大小型難易兼有,內容一般宜一大一小;全新授內容不宜多;新授和複習混合課複習應占相當比例;後繼課複習內容比例漸增;純複習課內容可適當多。考慮學生精力變化,一堂課教材內容合理安排的順序應該是:新舊內容混合型課應將新內容安排在前;難繁、簡易內容結合課,宜將難繁內容安排在前;新內容和複習內容有遷移性,應將複習內容安排在前;體能相對消耗大(如力量、強度、耐力等)的內容,宜安排在體力消耗相對較小的內容之後。

三、教學主體及其要求

(一)體育教師

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具體組織者、指揮者、實施者,是構成體育教學係統最具能動作用的要素,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

體育教師主要工作任務和責任包括:培養學生的體育價值觀、體育文化素養和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傳授體育理論知識、運動技能和體育健身、娛樂方法;培養體育欣賞能力和體育社會交往能力;培養專業學生教學能力、訓練能力、競賽組織能力、社會體育管理指導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通過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誌品質等。

體育教師的素質。教師的職業和責任要求體育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思想品質,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廣博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具有良好的體育技術技能基礎;有紮實的教學、運動訓練、組織競賽和裁判及體育管理指導、科學研究和社會交際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工作作風、生活習慣、文化素養。優秀的體育教師一般應做到:愛崗敬業、教書育人、認真負責、熱情勤奮、為人師表、以身作則、關愛學生、謙虛謹慎、嚴謹執教、循循善誘、銳意改革創新、愛護場地器材、注意教學安全衛生、談吐文雅、舉止文明、衣著整潔得體。

體育教師具有工作頭緒多、任務繁重、環境開放、體力智力兼容、公共場合拋頭露麵多、接觸學生廣泛等工作特點,行為舉止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必須從細微處加以注意,做到:在課堂上全身心投入教學活動,不關顧與教學無關的事情;不看書報、不聊天、不打電話、不吸煙、不穿著不合體育運動規格的服飾;熱天不赤背,冷天不裹棉外套,熱天自覺頂烈日把蔭涼讓給學生,寒天背太陽把暖陽讓給學生,遇風沙氣候教師迎風把背風讓給學生;語言文明不低俗,施教文雅不粗魯。

(二)學生

卓有成效的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和諧運作的結果。體育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掌握運動技能和體育方法、發展身體、道德情操養成的重要途徑。學生是教的對象,是構成教學係統的能動主體。教師的教固然重要,但也絕對離不開學生好的學習態度、學習風氣、學習能力。教學中要求學生應做到:學習動機純、態度認真、自覺主動、遵守紀律和秩序、刻苦學習、團結同學、積極協作配合;充分利用天賦和原有基礎善感悟、肯探索;注意學習方法的運用積累和創新;愛護場地器材和公共財物;注意安全衛生;行為舉止文明禮貌。

四、教學物質條件及其運用

體育教學用物是構成教學係統的基礎要素,是教學信息傳遞媒介,對教學具有保障作用。優良的教學物質條件應是:場地、設備、器材和輔助用具用品數量充足、質量好、合規格、適用美觀、安全性能好、布置合理、使用得當。具體要求是:場地寬闊、有足夠的活動區和器械著地區,地麵平整、防滑、不起塵、軟硬合適、沙坑鬆軟,有必要的安全防護裝置和清晰顯明標記線條;設備器械質量好、合標準、安裝牢固,器械布置合理,動件靠定件,小件靠大件,器械間距合適互不影響、幹擾,安全美觀,方便移動;教學輔助物品用具先進適用,影像清晰,掛圖、模型標準,指揮和警示標記物明顯清晰,護具安全適用。體育教學大動態開放性決定教學環境對教學運作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作用。良好的環境有助於激發學生情緒,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不良的環境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壓抑學生情緒,因此教學中力求做到教學活動與環境“動態平衡”,注意挖掘有利於教學活動的時、空、物因素,善於通過一定的組織措施(如調隊、紀律要求)和教學方法、手段適應環境。對於難以利用、難以適應的不良環境,要采取合理的應變措施加以調整,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負麵影響程度。本著有利於提高學生認知,啟發思維,激勵興趣,調動學練積極性,掌控教學進程,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科學、先進、簡便、安全、合理、有效地采取教學信息傳遞工具——媒體設備的運用手段。

五、教學組織

教學組織是教學管理行為,是教學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科學、合理、嚴謹、實效的教學組織,是教學流暢運行,維護教學秩序,創造教學文明,形成教學合力,以及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教育引導、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保證作用。體育教學的大動態,多變化,環境對外開放,使嚴謹教學組織更顯重要。

(一)組織教學

組織教學包括組織上課與必要的課堂常規活動。大學體育課一般男女生分班,如果男女合班則必須男女分組。課班由專業自然班或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合班組成。以普通體育課班30人、體育專業課班不超20人、專業選修課班不超10人為宜。組織常規是教學過程中需例行的基本規矩和管理措施,包括上課常規、課上常規和下課常規(常規的有關內容在《教學實施》欄目中介紹)。

(二)教學組織

教學組織是指教學活動中的組織措施。教學組織措施應本著:有利於維護教學秩序和安全;有利於教師指揮、監控;有利於學生聽講、看示範、觀察同伴練習;有利於充分利用教學時間,減少非教學實質活動耗時;有利於學生練習不受幹擾和妨礙;有利於每名學生得到均等的練習機會;有利於保證適量的練習次數和密度;有利於合理控製運動負荷和強度。教學組織應做到:科學、合理、簡便、快捷。具體要求是:根據教學活動的內容和需要能及時快捷、簡便、無阻礙合理調動,確定學生練習隊形的形狀和排列數、間距;根據教學活動內容、目的和要求,有針對性地采用自由結伴、隨機組合、同質或異質固定組織等形式,進行學生練習分組;根據教學內容特性、負荷強度、每練耗時、間歇及器材數量等情況確定練習分組的組數和每組人數,通常全班同時做統一練習集體練不分組,配對練習2人一組,田徑短跑每組人數3-6人,長跑大組進行,田徑投跳項目和器械體操8-10人一組,球類課教學比賽按競賽隊人數規定分組,教學內容性質不同、練習強度不同、場地器材不足情況下練習分組且須輪換,分組輪換有分組一次輪換,三組兩次輪換和三組一組不換兩組一次換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