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課堂教學”概念。本書中的課堂教學是廣義課堂教學,既包括狹義課堂教學——課堂教授,也包括課前準備與課後工作。即包括課堂教授及課前、課後與課堂教授密切聯係並且是合理延伸的工作。這是高校教學工作中最為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另外,本書既然主要研究課堂教學,那就不必苛求對實踐教學作係統性、整體性安排,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割裂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整體上的統一性,並不排除在個別章節中涉及實踐教學層麵的內容。理論研究可以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對分開,但實際運作中二者往往難以割裂,特別是屬於邊際和結合部的部分更是難以絕對分開。在這種情況下,將實踐教學作必要納入才是合理和科學的,但有一定的限度和分寸。
關於教學質量標準。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等學校由於其培養目標、規格和任務有所不同,因而其教學質量標準也有一定差別。時下,我國高等學校在學術定位和類型劃分上,一般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教學型等幾個層次和類型。針對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等學校,特別是不同的學科和專業,應有一個與評價對象相適應的質量標準或質量評價標準。本書中提出的理論課程、實驗課程、體育和藝術類等課程課堂教學質量標準,大體上是適應我國目前多數大學開設課程情況的實際和需要的,其具體內容的適應性顯中性,即在高校類型適應上傾向於研究教學型或教學研究型大學。對此,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的參考價值與意義在於:可以在此質量標準指標類型、體係及要求程度上,做一點合理、科學的調整和修訂工作,即可得到適應本校需要的教學質量標準。高等教育大眾化使高等學校在教育體製、學術標準、課程設置、教學組織形式及管理等方麵發生了一係列變化,從而使整個高等教育的結構和類型日趨多樣化。麵對新形勢下的新情況、新需求,需要建立一套適合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如果手頭擁有一個可資參考和借鑒的質量標準或質量評價標準,高校領導、管理層就可以根據本學校的科學定位、主客觀條件、優勢和特點,合理調整和確定本校教學質量標準,在適應自身學校類型、層次和實際的基礎上搞好教學管理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爭創辦學一流,再上新的更高的台階。
關於教學質量監控。教學質量監控是教學質量管理體係中必須要有和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教學質量管理覆蓋學校教學工作的方方麵麵,包括教師教學工作管理、學生學業質量管理、教務工作質量管理、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現代教育技術管理和教育教學設施、條件管理等內容。其中,各項質量管理內容中均有一個質量監控問題,舍此,教學質量管理機製就不健全,教學質量管理效果就不能保證。這裏,有兩種傾向值得警惕:一是以質量管理代替質量監控,輕視質量監控;二是將質量監控等同於質量管理,輕視質量管理。兩者在不同方向上模糊、混淆質量監控與質量管理之間的聯係和區別,這在思想認識上是錯誤的,在工作實踐中非常有害。因此,擺正、認清二者的關係是啟動、搞好質量監控工作的前提和首要任務。關於教學質量監控,主要有兩方麵的工作和內容:其一是建立、健全、完善體係;其二是有效推動體係運行。目前,國內多數高校已經建立或初步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體係,但是並不健全和完善,有名無實或虛有其名者也不少見。究其原因,主要是對質量監控缺乏明確認識所導致。一些學校領導、管理層對質量監控停留在感覺和淺層次理性認識上,以為建立了一係列教學管理規章製度,設置了質量管理或評估處室,就是建立或者健全、完善了質量監控體係。實際上,他們對質量監控在質量管理中到底占何種地位,應包括哪些內容,如何進行有效運作等並不十分清楚,甚至對本校教學質量監控體係建設、運作情況的了解也是模模糊糊。思想認識上的模糊必然造成體係建設及其運行工作中的漏洞。一些學校在其教學工作總結和其他官樣文書中聲稱已經全麵地建立、健全和完善了教學質量監控體係,但是學校的實際情況卻是:質量監控領導小組沒有建立,領導體製沒有形成;辦公機構、工作規劃、計劃等沒有著落;製度規章建設不健全、不完善;質量監控工作基本停留在一般性聽課和常規性教學檢查上。另外,有些高校的領導和管理層麵對質量監控體係建設及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態度不積極,責任心不強。一些領導和管理人員明知學校質量監控體係不健全不完善,質量監控工作存在的問題很多,但由於有一些思想顧慮或認識障礙,故表現出不願意去抓、懶得去抓或者害怕去抓,致使這方麵的問題長期擱置、不能解決。質量監控及運行體係方麵存在的問題,總起來,表現為其科學性、係統性、規範性和有效性等較差,值得引起大家重視。本書對於質量監控問題的討論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所闡明的觀點和思路隻能說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對一些高校建立、健全和完善教學質量監控及運行的體係和機製建設發揮一點推動作用。
關於教學質量保障。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係,包括內部(高校內部)質量保障和外部(政府、社會)質量保障,是一個以內部質量保障為主、以外促內、內外結合的有機整體。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製改革的深化,高校主體地位的加強,高校在質量保障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既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對象,又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基本價值主體,承擔著質量保障最主要、最直接的責任。當然,政府和社會在質量保障總體體係中的管理監督作用不容忽視。中外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實踐經驗證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關鍵和重點不再是依靠外部對院校質量保障的職責,而是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係的有效性,以及院校自身質量保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可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是整個質量保障體係中最為主要、最為基本、最為關鍵的部分。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探討、研究高等學校在推進“質量工程”建設中,關於教育教學質量保障方麵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十分必要,意義重大。本書冠名及整體內容安排中的“質量保障”其角度和體係,正是在於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保障及其體係,特別是廣義課堂教學質量的保障及其體係。在這裏,政府、社會等外部質量保障僅作為前提和基礎而存在。當然,在具體有關章節譬如第七章質量監控體係、第八章監控體係運行的內容中,必然會涉及質量保障體係中的政府、高校、社會中介組織等三級質量監控主體或三級質量保障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