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生卒不詳。福山王氏祖譜上隻記了兩句話:一句是始祖忠雲南大理府雲南縣雞頭村人;另句是於元末自江寧遷去。於明代洪武年間,自雲南省來到山東省登寧鹽場任鹽課大使(從八品官員,作者注)。
據《王氏家譜》(康熙三十年修撰)載:“王忠,雲南大理府雲南縣雲南鎮雞頭村人。舊傳為小雲南雞頭村王家。任邑之登寧鹽場鹽課大使。卜居古現集之河北村。舊有王姓數百家,與之同處,遂隸孫夼社一甲。娶邱氏,子一雲。卒葬西北原之陽,距村僅數裏。久滅沒,惟古柞巍然獨立。旁有祭石,春秋拜掃時,闔宗均列祭品,讓屬尊者主爵,羅拜其下。前此樹中空而裂,塞以磚石,閱五十年,生皮包裹完滿,本蒼勁而枝葉茂盛。三傳,而明經入仕版遊庠者,代不乏人。七八傳,相繼登甲榜,膺顯要,至今不衰。四大支派續日繁,夥至村不能容。蓋祖之垂裕遠矣。康熙癸已,仕雲龍州,路徑小雲南鎮,平原空闊,山川秀發。訪所謂雞頭村,渺不可得。古雲三十年為一世。去始祖十世,今更益五世。憶其時,當在明洪武永樂之間。年遠跡湮,遂無可考……”
2006年出版的《金州王氏》一支譜主編王氏家族二十一世王英南(原名學勤,作者注)先生,2005年4月,借清明祭掃之機,親自到雲南尋根,才搞清楚,按祖譜上的記載,明初的雞頭村,原歸雲南省大理府雲南縣管轄。到了清乾隆年間,已隸改蒙化府屬村。現今,為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永建鎮西山村。巍山縣的全稱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西山村的村委會設在雞頭村。
王忠是以何種身份來到山東福山任鹽吏的,地方史誌無確切記載。據王英南先生認為是以舉人身份授職膠東,餘於2007年10月臨滇調查無文獻記載,認為舉人之說無考,極有可能為貢生身份。餘在調查期間,采訪得知,王忠先人:王能忠、王強忠、王震忠自元末自江寧(今南京),由軍隊調隊至大理駐防,後落戶雞頭村。此說於福山古現河北村王氏宗祠對聯:“烏衣巷口舊家風,槐樹廳下新氣象。”吻合。
明代,鹽是朝廷專控物品。登寧鹽課管理鹽務自元代專置,坐落於今福山區之北鹽場村,隸屬於山東都轉運鹽司膠萊分司。凡黃縣、蓬萊、牟平、福山、文登、榮成及灘池及鹽鍋均屬該鹽場。明承元製,登寧鹽場共設灶長20餘名,領灶戶100餘戶,鹽丁2000餘人,鹽鍋100餘麵,采用煎煮法製鹽,每戶一鍋或數戶共用一鍋,於每年農曆二月中開鍋,五月以後停止,每晝夜可成鹽3鍋,每鍋約重10斤。
登寧鹽課大使專掌各地鹽池和鹽場產鹽、交易、征收等事務,為基層地方鹽務官員。
王忠年邁辭官後居住於福山縣古現鎮河北村。據王懿榮十世祖王《王氏家譜?序》中載:“吾始祖,以滇南遠人卜居,斯同姓之裏。當是時彼眾我寡,彼土著,而我僑居,久而安焉。其措置必有過人之處。”據《福山區地名誌》載:“河北村,北宋時期曾散居著以姓氏命名的小村莊:東有華家莊,東南有倪家莊,南有高家莊,西南有羅家莊,中有王家莊,後諸村合並,統稱古莊。明洪武年間,因合並之村位於黃金河北岸,各姓共議,更名河北村。”
河北村北臨黃海,西依磁山,南擁黃金河,東連牟子國故城。這裏山麓林木鬱鬱蔥蔥,丘陵果樹碩果累累,廣闊平原為米糧之倉,沿海水產豐富。王忠致仕後,便定居於此,從此,王家隸福山縣籍。王忠百年之後便葬於磁山下西北原,明廷勅授他為七品承事郎。生子一:雲。
《王氏家譜》在始祖王忠簡介中記載雞頭村原歸雲南大理祥雲縣(古稱雲南驛,作者注)管轄。自清代劃歸巍山縣。巍山縣城位於大理(下關)南42公裏,曾為唐代古南詔國首都,永建鎮設在大倉,截止2006年有居民50000人,其中回民占40%,為滇西回族聚居最密集地區。西山村轄3個自然村,即老虎山村、上村、雞頭村,村委會設在雞頭村。截止2006年,雞頭村有居民280戶,約1100人。其中王姓占40戶(與王忠一族王姓有2戶,作者注),200餘人。村名是根據地貌而得名。站在西村西河橋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雞頭村與上村的背後,有一突起的小山包,約百公尺。清代曾在小山包上建觀遠寺。古人稱雞頭就指於此。山包由西南向東北平緩而下,形成角坡,呈雞嘴,遠看幾道山嶺猶如雞的翅膀;老虎山的另一隻翅膀。雞頭村恰在兩個翅膀中央,由此而得名。
雞頭村十分美麗,當地有詩曰:
瓜江如帶小村西,
竹林青青山似雞。
櫛比新房渠畔建,
紅桃綠李掩長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