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夫妻,一個鍋子裏吃飯,一張床上睡覺,卻沒有性的存在,真的很難想像那該會是怎樣一種情形。如果說男女雙方都有生理缺陷,雙方就是為了組織個家庭,找個伴,建立“無性婚姻”倒還情有可原,但如果生理正常,卻硬要趕時髦說什麼“無性婚姻”,實在讓人懷疑。
身心健康的人,怎麼會拒絕婚姻中的性呢?據說近代研究表明:作愛時,人體可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它是一種天然的鎮靜、鎮痛劑,能給整個神經係統創造一種輕鬆、無慮的內環境,從而提高免疫係統功能,使抗病能力得到提高。這至少可以說明:如果婚姻無性,起碼對健康來說是一種缺失。
生理正常而又沒有性的婚姻是殘忍的。愛情的產生是以生理需要為前提的,假如沒有生理需要,那又怎麼去愛一個人呢?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你願意處於“無性”的狀態,其實你對對方也就無愛可言。對對方從感情上進行剝奪,從性上進行扼殺,這樣的行為除了叫殘忍還能是什麼。不愛了,自己沒有能力承認和麵對,隻能說是一種怯懦,不能擔當自己的感情和生活變化的人算不上真正的成熟。如果一方堅持“無性”的原則,另一方得不到滿足而出軌,在外麵拈花惹草、招蜂引蝶的話,這婚姻基本上也就到頭了。
有資料顯示,很多婚姻失敗真正的原因就是因為性生活不諧調。現代文明所帶來的許多身體保健的提高,也代表了人在夫妻生活中,在性生活中,應該得到很高的精神享受,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婚姻維持的基礎也就沒有了,也是很容易破裂的。在我們津津樂道於物質豐富的同時,卻有那麼多人被剝奪了靈肉合一的快樂,這樣的婚姻和生活注定了充滿著痛苦和失敗。
一個完整的婚姻,是應該包含著性愛在其中的,實際上這裏麵也有感情愉悅的成分,你對自己的配偶完全沒有感情,還要抑製他(她)正常享受性生活的權益,其實這也可以看作是家庭冷暴力的一種表現形式。總之,不管怎麼說,沒有性,看上去再美好的婚姻終究不過是“一片空白”。
無愛婚姻比無性婚姻更可怕
打開google,鍵入“無性婚姻”,搜索到的第一條相關信息就是“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潘綏銘教授帶領36名研究員,曆時一年,進行了一次全國範圍的隨機抽樣調查。在全國城鄉60個地方對3824位20歲到64歲的男女的性生活狀況進行了了解,結果發現在已婚或同居的男女中,每個月連一次性生活都不到的人超過1/4(28.7%);在最近的一年裏,連一次性生活都沒有的則占6.2%。”
這條消息立刻引起了眾多關注,甚至有人說:婚姻無性,人生還有什麼意義?我倒覺得不必這樣大驚小怪的,因為有資料顯示,日本在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出現了“無性婚姻”,原因是工作壓力過大,丈夫回家倒頭便睡,哪裏還顧得上一旁含情脈脈的妻子?因此還引發了一場大遊行,抗議工作強度過大。
在老牌資本主義的英國,也有“無性婚姻”存在,報紙上說:他們追求一種純粹的“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
巧的是前些天,CCTV6播放了由好萊塢才女芭芭拉.史翠珊自導自演的影片《雙麵鏡》,說的是一位大學教授,由於前女友對他的傷害,讓他認為無性的婚姻才是安全的,所以他追求那種無性的婚姻。他遇到了女主角,相戀並結婚。可是婚後,教授每逢激情時刻就逃開,這令教授妻子非常沮喪,她認為丈夫嚴重傷害了她的自尊,她開始改變自己的形象,穿性感的衣服、與陌生男人在酒吧賣醉,她甚至搬回到娘家,這些讓教授壓力更大,精神幾近崩潰。當然,最後也是好萊塢的經典結局:在夜色還未褪盡的晨曦中,教授夫婦深情相擁,此時,被吵醒的鄰居會心地放一曲高亢激情的男高音,穿著睡衣的教授夫婦在樂曲聲中翩翩起舞。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婚姻無性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麼可怕,這種事情在每個國家的每對夫妻中都有可能發生。況且潘綏銘教授的調查報告,並沒有詳細說明每對被調查者造成無性婚姻的確實原因,隻是說“20歲到64歲的男女性生活,每個月連一次都不到的人占1/4”,從另一個角度看,20歲和64歲根本沒有可比性,要我看,一個64歲的老人,一個月能有一次還是滿不錯的呢。
不過無性婚姻引起大家關注是好事,證明大家開始關注婚姻質量,既然是質量問題,當然就有好有壞。一個人在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瓶頸,事業上的、學業上的、感情上的,那麼無性婚姻也許就是婚姻的瓶頸,而不是婚姻的殺手,隻要找出原因,總會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