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在中國語言、文字、考試製度等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萌芽、產生、發展形成的。沒有特定的客觀條件和曆史因素,不可能有八股文。世界上其他語言條件、文字條件的民族和國家,不可能產生八股文。這種說法,好像是笑話,實際是一個很客觀的事實。如不去認識它,乍一聽好像是說海話,但如仔細結合中國的語言文字特征,傳統思維方法特征,曆史製度特征等方麵認真地思考一下,便會感到這不是說笑話、海話,而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了。隻有從實際出發才能回顧曆史上的種種客觀事物,用今天的眼光認識它的本質,包括其產生、發展和作用,八股文自然也不例外。
語言、文字是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這是從遠古漢族就形成的。中國漢族語言的特征,是單音詞組合的詞語,如“我吃飯”、“你走路”,縱然南北各地方言語音有種種不同,差異很大,但語詞分子、組合方式基本上是一樣的。音調也是單獨的,而且都有音調上陰陽上去入五音的變化,而且口音的不同,並不影響陰陽上去入的音調的變化。如詩韻中山西讀平聲的字,廣東人也照樣讀平聲;山西讀入聲的字,廣東照樣念入聲。盡管聲音差異很大,而調子卻一樣。現在一般說普通話中沒有入聲,但嚴格講,中原音韻還是有入聲的。北京音也有入聲,京劇演員在韻白及唱腔中都要把入聲讀出來。這裏先不專門討論語言音韻問題,因為這是題外話。但先明確這點,卻是和八股文的產生大有關係的。
單音詞語特征,又有陰陽上去入五音構成抑揚頓挫的音節,這樣就使語言在讀音上有鮮明的音樂節奏感,節奏的和諧、回蕩,聽起來好聽、讀起來有勁,這種語言特征,是產生中國各種詩歌韻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產生八股文的主要因素之一。八股文是要讀出聲的,學習八股文,首先在於讀書、背書,讀八股、背八股,所謂琅琅書聲、抑揚頓挫,越讀越有勁,像唱歌一樣,得直接從聲音上感受。這是八股文在聲音上的特征之一,也是產生的因素之一。
文字是語言詞語的符號,單音詞語,就是單音字,在形體上整齊劃一。抑揚頓挫的單音詞和整齊劃一的形體字,這就給語言文字整齊和諧的對仗、對偶準備了自然產生的條件,也給後來的八股文的產生準備了條件。
中國文字裏的對仗句式,是在最古老的從無到有的先秦文獻中就已大量出現了。而這是因語言和文字特征自然形成的。劉勰《文心雕龍》中《麗辭》篇說:
唐虞之世,辭未極文,而皋陶讚雲:“罪疑惟輕,功疑惟重。”益陳謨雲:“滿招損、謙受益。”豈營麗辭,率然對爾。
劉勰所舉例子,都是《書經》中《大禹謨》篇中的例子,所謂“豈營麗辭,率然對爾”,就是說所寫這些工整的句子,不是有意寫駢體文,而是自然成對。為什麼自然成對呢?因為語言文字本身,具備了成對的特征。其實不但劉勰所舉“罪疑惟輕”兩句成對,其上下文也是對仗的句子。現引此章全文如下:
皋陶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禦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於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茲用不犯於有司。
這段話中,“臨下”、“禦眾”、“罰弗”、“賞延”等句,不也是“率然對爾”的嗎?這種能夠“率然對爾”的語言文字,出自最古老的文獻《書經》,而在現代人讀來,如“臨下以簡,禦眾以寬”的對仗句子,不但好讀好記,而且也並不難以理解。這種語言文字特征,是產生發展為四六駢文的基礎,也是發展成八股文的基礎。因為八股文的特征之一,就是每股和每股是成對的,等於長對聯。但又不是純粹的對子,而是加入許多虛詞,包括連接、轉折、語氣“且夫”、“夫然後”、“之乎者也矣耶哉”等詞語的對子。但對仗的語言文字,卻是最根本的八股文基礎,沒有對仗,便沒有八股文。清人汪隨山《鬆煙小錄》說:
柳宗元《故國子監祭酒兼安南都護張公墓誌銘》駢體小句,大類後世製藝中之二比。
這段文字形式如何,現分兩小段引在後麵,可以參看:
文單環王,怙力背義,公於是陸聯長轂,海合艨艟,再舉而克殄其徒,廓地數圻,以歸於我理。
烏蠻酋師,負險蔑德,公於是外申皇威,旁達明信,一動而悉朝其長,取州二十,以被於華風。
每一小段,讀音節奏明顯,短句又自成對仗,而語氣上用虛詞“於是”、“再舉”、“一動”、“以歸”、“以被”等轉折、推進、完成。而兩小段在字數、句數、詞性、語氣、平仄音調上又自然成對。八股文的中心部分,都是寫成這樣的。所以說對仗是八股文的基礎,但又是在漢語、漢字本身的基礎上形成。
以上隻就語音和文字的外表形式上說明其產生八股文的條件。如進一步理解,便要理解到概念和思維上。因為人類語言的任何聲音都是表現某種感情和意思的。漢語的單音詞,每個聲音都表現一種概念,或是具體的,或是抽象的。許多聲音組織在一起,便是一組完整的思維程序,因而一切對仗,不單純是聲音、詞組的對仗,而是思維邏輯的對仗,這中間就表現了對客觀事物的思維程序的對照。世界上任何具體和抽象事物,都是複雜的、多變的、多角的,這都能反映在人們的思維中去想象、去推理,或分析、或綜合,這樣一切的對仗,就不隻是語言文字的對仗,而是思維、意思的對仗。《文心雕龍·麗辭》篇說:“事對為末,意對為先。反對為優,正對為劣。”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隻有形的事物對照,而且先要抽象的意思道理的對照,正反兩麵的意思對仗才好,同樣的意思就不好。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紅花”、“綠葉”,就是一般的有形事物,客觀存在,都看得見,很普通。如寫成“綠肥”、“紅瘦”,便不同了,不但有意思,而且肥、瘦相反,既是意對,又是反對。這是因中國語言文字特征所形成的特殊思維程序。用現在話說: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辯證的思維。中國對仗的思維程序,語言文字的對仗特征,最能體現這一點,也最容易養成這種思維方法。當然,八股文的對仗思維和所用語言材料,完全不同於四六駢文,詩詞騷賦,而且最忌沾染詞章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