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用人才,固然會埋沒人才,失去人才,但對於人才用之不當,用之過度,也會導致喪失人才。愛才,理當重用人才,但也少不了對人才的全麵了解和關懷體貼。隻有對人才內在的素質——德、識、才、學、體全麵了解,才夠得上愛才、重才,才能避免用人過度。
用人過度有兩種情形:
一是操勞過度。郭嘉、周瑜、諸葛亮分別是魏、吳、蜀三國最傑出的人才,他們在戰場上屢建奇功而未死於刀箭之下,卻由於操勞過度,未得到適當調養而過早夭亡。郭嘉亡年三十八歲,周瑜死時三十六歲,諸葛亮去世時也不過五十四歲,都正是為國承擔重任時辭世。郭嘉、諸葛亮操勞過度的情形比較明顯。周瑜也是如此。他性情急躁,在赤壁大戰前夕,猛然想到火燒曹軍沒有東南風相助時,便口吐鮮血,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在和曹仁的較量中又負傷吐血,送了半條命。假如孫權能勸慰周瑜從長計議奪取荊州,不與劉備、諸葛亮爭一日之長短,並妥善安置周瑜的調養,東吳是不會過早失去這位傑出人才的。
二是人才錯位。兵對兵,將對將;小才對小才,英雄對豪傑。在你死我活的軍事戰場,如果把小才委之以大用,或在用人時張冠李戴,造成人才錯位,無異於推其下水。馬謖作為謀士,夠得上是個人才,可是孔明忽視了其言過其實的毛病和不能獨當一麵的局限,委以重用,結果街亭失守,全軍被動,馬謖本人也隻好走上了斷頭台。
九、中離間計
在刀光劍影的軍事戰場,許多忠心耿耿而又所向無敵的高級將領往往被自己的統帥或盟友逼走或殘殺。中離間計有的是由於生活作風上的弱點,例如“好色之徒”董卓和呂布被人以女色離間,但更主要的是擔心將佐或盟友反叛,如馬遵等逼走薑維,張魯逼走馬超、龐德,曹操錯殺蔡瑁、張允,馬超和韓遂從盟友走向火並。
要避免中離間計,就要在平時格外注意對重要將領和盟友的觀察了解。一經任用或合作就應該做到用人不疑。不少人隻要你待之以誠,他們必然報之以忠,反複無常、見利忘義者畢竟不是多數。如果發現可疑現象和舉報,要注意冷靜和理智,切忌輕開殺戒,上了人家的當,造成無可挽回的惡果。如果一時無法準確判斷下屬是否欲背叛,可以結合形勢加以考察。如曹睿罷免司馬懿官職時,因司馬懿尚無功於國,羽毛未豐,此時背叛則人心不服,遠未具備造反條件,曹睿既深知司馬懿老謀深算,就不難推知其此時不會背叛。
十、同僚相殘
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一個政治集團內部成員如果鉤心鬥角,互相傾軋,其結果是使光明磊落、一心對付外敵的忠臣賢士大受其害,本集團大傷元氣,甚至於衰亡。同僚相殘造成失去人才主要有三種情況:
(1)心胸狹窄,唯恐別人立功受獎勝過自己。例如於禁妒龐德,致使一再錯失良機,放過了關羽。結果七軍被淹,於禁被擒,龐德被誅,轉勝為敗。
(2)互不買賬,不擇手段要壓倒同僚。兩虎相鬥,必有一傷。荀□在分析袁紹集團內部矛盾時說:許攸、審配、逢紀、田豐等謀士各不相容,久必生變。後來在關鍵時刻,審配誣告許攸,逢紀陷害田豐,致使袁紹集團實力大耗,不斷失去人才。整個袁紹集團的衰亡與同僚相殘、大搞窩裏鬥是分不開的。
(3)《三國演義》所揭示的失人之道中,最重要的是胸無大誌。決策者是否胸懷大誌,這是決定人才得失的根本前提。《三國演義》所揭示的失人之道,具有很強的係統性和很高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