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渡危機自有法 以退為進勝逞強(1 / 1)

在《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七回,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的時候,蜀兵在鹵城與魏兵相拒日久。魏兵人多勢眾,又欺蜀軍缺糧,一麵與蜀軍相持等其無糧自亂,一麵分兵襲擊蜀軍後方劍閣以斷其糧道。諸葛亮則調遣英勇善戰的大將薑維、馬岱各率一萬軍馬守衛險要,迫使進攻劍閣的魏兵知難而退。此時諸葛亮隻剩下八萬兵馬了,而出兵之初與士兵有約,以一百天為期,輪流上前方打仗,而此時恰好一百天期滿。諸葛亮吩咐按約定將四萬兵馬先行退回,同時準備迎接接班的四萬兵馬。此時長史楊儀突然來報告說,魏兵來了二十萬增援人馬去進攻劍閣,而魏軍主帥司馬懿則親率大軍奔襲鹵城,形勢十分緊急,建議諸葛亮將已下令即將回蜀休整的四萬兵馬留下來對付司馬懿,等輪班的蜀兵到達後再回蜀休整不遲。

按說楊儀的話入情入理,並不過分。但諸葛亮則以誠信為本,體諒士兵及家屬的相思之苦,寧可承受巨大的壓力,大敵當前也不失信,堅持讓這四萬兵馬按約定回蜀。結果這四萬士兵聽說此事後,說什麼也不肯回家,堅決要與諸葛亮共擋大敵。諸葛亮於是順勢安排蜀軍主力在城下紮寨,以逸待勞,魏軍兵馬一到,蜀兵即主動出擊,殺得人困馬乏的魏兵一敗塗地,屍堆成山、血流成河。諸葛亮犒勞全軍後,率兵安然返回蜀國。

2005年的時候,瓷磚銷售不暢,化工原料、燃料價格一路上揚,不少陶瓷企業減產、停產,有些還被迫倒閉。其中不少陶瓷廠在減產、停產的時候,為了安定人心總是千方百計找借口掩飾困境,說什麼修窯檢修、建煤氣爐等等。結果欲蓋彌彰,搞得人心更加恐慌,人們不知道情況到底有多嚴重。但也有一家企業恰到好處地處理了這場危機。當時這家企業產品也嚴重積壓,廠裏有兩個生產組,已停了一組生產線,可好一段時間,多年的庫存積壓仍降不下來,於是決定全麵停下來消化庫存。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危險的舉措,因為供應商感到恐慌會來追討貨款,員工也怕領不到工資造成慌亂;但這個企業卻舉重若輕,安然渡過了危機。

他們是這樣處理退路的:(1)在停產前一個半月就公告停產計劃,與員工約定開工日期並落實聯係方式,發放員工回家車費,發足工資再放假。(2)付給供應商應付貨款,未付部分安排付款計劃。(3)通知客戶緊急申報要貨計劃,該生產的安排生產後再停產。結果不僅波瀾不驚,沒有供應商和員工鬧事,反而因為客戶紛紛申報要貨計劃並安排付款致使停產計劃推遲了兩個月後才停產。停產後因庫存充足,銷售額並沒有減少,供應商的應付款項如期而付。當產品庫存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生產成本也明顯下降,這家企業又恢複了生產,健康運作起來。

退卻往往是被迫的、痛苦的、危險的,退卻的時候,可能給競爭對手提供可乘之機,內部容易產生混亂。而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率大軍安然返回蜀國。即使在五丈原捐軀之後也巧作安排,令虎視眈眈的司馬懿不敢貿然追擊劇痛中的蜀兵。現代企業在當今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也難免有進有退,在退卻中也會遇到一些普遍性的問題,我們不僅應該學習諸葛亮的進取精神,也很有必要研究諸葛亮的退卻藝術。這一古一今兩個案例都是變被動為主動的典型,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比如:一是知難而退、處變不驚;二是誠信為本,換位思考,不轉嫁責任與禍水;三是士兵(員工)訓練有素,知恩圖報,部隊(企業)有凝聚力和良好的口碑,無形資產在關鍵時刻能夠有力地化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