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宿稱青龍: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七宿稱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西方七宿稱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北方七宿稱玄武:鬥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獝。

古人觀察,地球每天都要自西向東轉動,和太陽一樣,在晚上,星星看起來都是東升西落,二十八宿每天都要繞地球環行一周。因為地球每年繞著太陽公轉一周,所以,隨著時間的變化,二十八宿在天幕中每天相同時間的位置也是不同的,看起來天幕也是自東向西在天空緩慢地移動,每一年為一個周期,完成一次循環。所以,二十八宿體係在中國古天文學和曆法製定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天文學中,恒星的觀測需要以二十八宿為基礎,特殊天象的出沒,古人也是按其處於二十八宿的位置來作為記錄方位的依據的。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曆法的製定,二十八宿體係對曆法的製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人用二十八宿的運動規律作為觀測太陽運動的坐標,以觀測黃昏和天亮時處於南中天的哪一宿來定時,從而確定每年的時令。我國古代又有二十八宿輪流值日作為二十八日周期的紀日方法。一個星宿代表一天,二十八宿就代表二十八天,與以“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輪值星期有整齊的對應關係,周而複始。

二十八宿和中國古代宗教、民俗生活有很密切的聯係。古人認為天象和人間的禍福災異有聯係,也將二十八宿的動態變化看成是預測的一種辦法,這裏麵,有一套非常複雜但並沒有科學依據的推算方式,但是,也可以看出古人對於二十八宿以及天文學的重視。古人又將二十八宿人格化,認為每個星宿都有一個主管的天神,輪流掌管人間禍福。著名的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就描寫了天界二十八個值宿星官。

二十八宿是古人經過觀察天象、總結經驗逐漸形成的。從現有的文獻來看,殷墟甲骨文卜辭和商代金文中都已經出現對二十八宿中部分星宿的記載,這說明二十八宿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但是不是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係統還不能完全確定。不過,在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清理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時,在一個漆箱的箱蓋上發現了一幅繪製完整的二十八宿圖,這就證明,至遲到戰國時期,二十八宿的體係已經基本形成了。

二十八宿體係是中國天文學高度發達的一個代表,中國人賦予它豐富的人文特色和內涵。二十八宿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天文學,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