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這些做客的禮儀現在還適用嗎?你還知道哪些做客或者待客的禮儀?
立德樹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到別人家做客,也經常會有接待別人到自己家做客的經曆。在去別人家做客和接待客人的過程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禮儀問題,請查閱相關書籍,結合自己的經驗,試著梳理、總結一些做客、待客的禮儀知識。
《周禮·地官·司徒》雲:“五家為鄰,五鄰為裏,四裏為酂,五酂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以歲時稽其民,而援之田野,簡其兵器,教其稼穡。”
正如《周禮·地官·司徒》所述,鄰裏的構建形成了古代社會基礎的政治單位,鄰裏關係也在道德和禮治上實現了對個人和社會的規範。和諧的鄰裏關係不僅對個人的生活有影響,而且對國家運行意義重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鎮化的進程加快,更多人選擇了背井離鄉,在鋼筋水泥構築的叢林中獨自打拚。鄰裏成為陌路人,以往炊煙中、笑聲裏的溫情不再。
也許,鄰裏並不遙遠,一個溫情的微笑就會牽引出中國人骨子裏的鄰裏觀念。與此同時,網絡的興起使得“天涯若比鄰”,更多的陌路人通過網絡相識,將實在的傳統美德灑落在虛擬的網絡上。這,是一個美好的相遇。
鄰裏和睦
1.1
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孟子·滕文公上》
注釋:徙:遷移。出入:出去做工,回家休息。
語譯:(百姓)喪葬遷居都不離鄉。鄉裏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結伴,守衛防盜相互幫助,有病相互照顧,那麼百姓之間就親近和睦。
1.2
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論語·裏仁》
注釋:裏:鄉裏。處:居住。知:通假字,同“智”。
語譯:人能夠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這是最美好的了。如果選擇沒有仁德的地方而居,哪裏算作智呢?
1.3
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裏仁》
注釋:德:指有德行。
語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被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1.4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左傳·隱公六年》
語譯:與仁者親近,與鄰邦友好,是我們應該堅持的寶貴原則。
1.5
救災恤鄰,道也。
——《左傳·僖公十三年》
注釋:恤:救濟。道:道義,正道。
語譯:解救百姓的災難,解除鄰國的禍患,是道義啊。
經典鏈接
“千裏傳書隻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清代名臣張英的詩傳頌至今,也是鄰裏和諧的典範,你還能想到與“六尺巷”類似的故事嗎?
經典案例
鄰裏和睦意味長
——杜甫《又呈吳郎》
杜甫,唐代著名愛國詩人,有“詩聖”之稱。他關心國家興亡百姓疾苦,其筆尖上飽含感情,所作之詩被後世譽為“詩史”。
公元767年,這是杜甫和家人居住在四川夔州的第二年,漂泊不定的杜甫暫時有了一個得以棲身的草堂。
杜甫草堂的院子裏,種著一棵棗樹,每到棗子成熟時,總是能聽到“撲”、“撲”的打棗的聲音。經過詢問,杜甫知道,原來每天來他的院子裏打棗的是住在西邊的鄰居。西鄰是一個孤苦無依的寡婦,在戰亂的年代生活貧苦,無所依靠,每天隻能靠棗樹上結的為數不多的棗充饑,甚是淒苦。杜甫得知後很是同情,允許她到自己的院子裏打棗,從不幹涉。
後來,由於生活原因,杜甫搬到了距其草堂十裏外的東屯去居住,把原來居住的草堂讓給了自己一位姓吳的親戚,即吳郎。吳郎搬過來之後,為了防止西鄰來自己的院子裏打棗,便將院子周圍插上了竹籬笆。西鄰和吳郎進行多次交談,說明了自己孤苦無依的情況,但是吳郎不為所動,依舊禁止西鄰打棗。孤苦無依的西鄰沒有任何辦法,貧苦的生活如此一來更是雪上加霜,難以維持。無可奈何,她隻好遠行十餘裏,前往東屯向杜甫尋求幫助。
鄰裏見麵,不勝唏噓,當西鄰向杜甫說明情況之後,杜甫心生悲愴,在可憐西鄰孤苦的同時又想起了天下紛爭和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便寫下了千古名篇《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在詩中,杜甫向吳郎陳述了西鄰孤苦無依的事實,並以婉轉的口吻向吳郎提出建議,希望能允許西鄰去院子裏打棗。同時,為了婉轉勸誡,杜甫以“即防遠客雖多事”為由為吳郎行為作出解釋,更進一步加深了勸誡的效果。最後,由小及大,為國運不濟和殘酷的戰爭所動容,寫下了“正思戎馬淚盈巾”的千古絕唱。
《又呈吳郎》,不僅顯示出杜甫在鄰裏和睦上所做出的努力,更顯示出一位愛國詩人的博大胸懷!
點評:讀完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思考討論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2013年俄羅斯中國旅遊年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演講:“中俄兩國山水相連,是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我和普京總統一致決定,把擴大各領域務實合作作為今後兩國關係發展的重點,為提高兩國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供重要推動力。……女士們,先生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人民正致力於建設美麗中國。今晚開幕式文藝演出的主題就是‘美麗中國’。我代表熱情好客的中國人民,盛情邀請俄羅斯朋友們來中國旅遊,歡迎你們到中國做客,觀賞自然風光,體驗中華文明,增進人民友誼。謝謝大家!”
材料二: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盛讚中哈傳統友好,全麵闡述中國對中亞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政策,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其作為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