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肥胖症的定義(1 / 1)

小資料

在中國人奔小康的過程中,一個曾困擾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的問題——肥胖,開始浮現並使許多中國人為之心煩。肥胖已是當今世界人類健康的最大障礙,已成為公眾最為擔心的社會性疾病。全世界因患肥胖症死亡的人數是因饑荒餓死的人數的兩倍多。我們這一代人已經比上一代人減少了1/3的運動量,除非人們決心多參加運動,否則,如糖尿病、心髒病和高血壓等與過分肥胖有關的疾病將更加普遍。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肥胖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它包括了肥胖本身對健康的損害以及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對健康的損害兩個方麵。因此,在醫學上將肥胖稱之為肥胖症。

肥胖是指人體脂肪積聚過多,當進食熱量超過消耗量時,多餘的物質便轉化為脂肪儲存於各組織及皮下,一般超過理想體重10%稱為超重,超過20%以上則稱為肥胖。從生理的角度來講,人體能量的攝入和能量的消耗保持著一定的平衡,能量的攝入增加或消耗減少會導致能量代謝不正常而造成肥胖。能量消耗可分為靜息時的能量消耗和活動時的能量消耗,靜息時的能量消耗占熱量的50%~70%。活動時的能量消耗對減肥起著重要作用,而靜息時的能量消耗的減少在肥胖的產生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調查發現,有些肥胖者並不比一般人吃得多,有時甚至比一般人吃得少,他們盡管也參加一些運動,但體重仍不見減少,這是由於肥胖者的能量消耗低,即他們攝取的營養很少以熱能的形式消耗掉,而是更多地把營養轉化成能量貯存起來。

正常人體內脂肪細胞有200億~300億個,而終生性肥胖者高達900億~1500億個,為正常人的3~5倍,同時每個脂肪細胞內脂肪含量亦較多。20歲以後的成年型肥胖主要是脂肪細胞變大,而不是脂肪細胞數量增加。終生性肥胖症患者脂肪細胞數量和體積都增加,體重減輕後隻是脂肪細胞皺縮,而無數量減少。有些人吃相同的食物,做相同量的運動,所剩餘的熱量卻有很大的差別,且肥胖症的發生情況也不同,這就要涉及遺傳、年齡、性別、職業、內分泌等一些與肥胖有關的比較複雜的問題。

肥胖症患者的臨床表現因人而異,輕者無明顯症狀,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堆積,脂肪分布以頸及軀幹或臀部為主,中、重度肥胖表現有乏力、怕熱、出汗、行動不靈活、動則氣短心悸,以及便秘、性機能減退,女性可伴有月經不調等症狀,部分病人由於內分泌功能失調而浮腫,也可因為脂肪過多或活動減少導致下肢血液、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引起浮腫。

肥胖症患者的胸部脂肪過度堆積,因橫膈抬高常覺呼吸短促,不能耐受較重的體力活動,甚至可以導致低換氣綜合征:氣促、脈快、無力、易倦、嗜睡、發紺,二氧化碳分壓升高,氧分壓、動脈氧飽和度下降。嚴重肥胖時可有血壓增高,左心室肥大,最終導致心力衰竭。有些患者可伴有糖尿病或高脂血症,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及缺血性心髒病或膽石症。肥胖兒童運動不靈活,不願參加活動,易出汗、心慌、氣短亦是患兒活動後常見的症狀。此外,患兒抵抗力低,易患呼吸道疾病,部分患兒伴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