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與文學意味
名篇·特別關注
作者:楊曉敏
我第一次閱讀《好牛》這篇小小說作品時,便記住了作者黃建國的名字。
在千把字的篇幅裏,作者或許覺得描寫牛和豹子的遭遇戰太過鋪張或易於寫實,僅讓主人公打盹過後見到的場景是:“牛豹對峙”,而“豹子咽喉處有一個窟窿,汩汩往外冒血,牛的眼睛布滿血絲。”
作者隱去了血腥的過程,撩撥的是讀者的解讀欲望。作品並沒有因此而戛然止住,留下一闊大的想象空間供讀者猜謎,而是安排這頭牛的頭上一度冒出了一個神奇的光環。
令主人公陶醉無比的“好牛”踏著夕陽歸來,驀然間看見已經掛在牆壁上的豹皮時,頃刻間掉頭鼠竄,以至於一頭撞在石頭上斃命。
“牛走進院子,仰頭叫了一聲。牛在仰頭之際,看見了掛在牆上的豹皮。牛發出一聲低沉的鼻息,突然扭頭突奔。牛沒有看見石頭,牛頭碰在石頭上,牛轟然倒地死了。”
這一情節的設置相當精彩,作為勝利者的牛,為什麼依然還這麼恐懼失去生命的豹子?
剛剛過去的那場搏鬥,究竟給牛留下了什麼樣的記憶?於是小說的意味彌漫出來了:關於人性、動物性的思考便會在讀者的腦海裏氤氳而起。
長期以來,囿於小小說作品的承載量問題,一直影響著掌握主流話語權的人對此給予積極評價,小小說似乎成了文學入門練筆的代言詞。眾多小小說寫作者為創作出“思想內涵與藝術形式”兼具的作品而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數年過去,盤點當代小小說創作,能真正體現“以小見大”“微言大義”的經典小小說,早已不再是鳳毛麟角,那些精妙絕倫的作品多被讀者耳熟能詳。
繼《好牛》之後,黃建國創作出了“梅莊”係列,其中《誰先看見村莊》更是令人過目不忘的傑作,一經發表便在小小說讀寫領域產生了轟動效應。
該篇的主題一點兒也不回避社會重大題材中的熱點問題,讓一雙打工妹從繁華南國歸來麵對自己的故鄉時,通過遲疑的腳步和迷亂的目光,進行瞬間的心靈拷問,借此激蕩出生活大潮中斑駁炫目的浪花。
《誰先看見村莊》立意深遠,人物形象富有複雜內涵,尤其把主人公那種欲說還休的忐忑心情,刻畫得細膩到位。
作者的創作情緒豐沛飽滿,始終洋溢著對弱勢群體的善意理解和體恤尊重。
這種結構類似唐詩“近鄉情更怯”,可姑娘們究意“怯”什麼呢?作者在結尾時刻畫得不露聲色:她們擦啊,抹啊,臉上已麻麻的,隻是不知道此時自己臉的樣子。她們互相看也看不清,因為太陽早已經熄滅了。她們想著這麼一弄她們的臉就會恢複本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