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1 / 3)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時間:2012年11月17日

主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主講人: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

總書記破題引學

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1月17日上午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行第一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貫穿黨的十八大報告的一條主線。我們要緊緊抓住這條主線,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點、著力點、落腳點,把黨的十八大精神學得更加深入、領會得更加透徹、貫徹得更加自覺。

習近平指出,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一中全會剛剛勝利閉幕,今天我們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為題,舉行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目的是以實際行動帶頭學習領會、帶頭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國內外都在看我們這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工作會以什麼來開局,我們就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來開好局、起好步。

習近平強調,黨的十八大報告勾畫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為我們這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已經發出關於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各級黨委要按照通知要求,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

習近平就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5點要求。一是要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我們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二是要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係、製度三位一體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製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也需要不斷完善,從而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更加有效的製度保障。三是要深刻領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我們要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協調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麵建設。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就是要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國家強盛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我們要緊緊扭住這個總任務,一代一代鍥而不舍幹下去。四是要深刻領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這些基本要求進一步回答了在新的曆史征程上怎樣才能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問題。抓住了這些基本要求,就能更好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完成時代賦予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五是要深刻領會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全黨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牢牢把握黨的建設總要求,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保持黨的肌體健康,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使我們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習近平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曆史任務。全黨同誌一定要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頑強的努力,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各項目標任務。(《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9日)

主講專家授學

李克強: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麵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到二〇二〇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目標。《報告》提出,要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要從創新轉型、城鎮化、服務業、區域發展、糧食安全、資源環境等方麵付諸努力,促進經濟盡快走上主要依靠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礎。

(一)產業轉型升級是創新發展的緊迫任務

產業是實體經濟的集合。我國總體上仍處於工業化中期,處於國際分工和產業鏈的中低端。麵對傳統優勢減弱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迫切要求產業轉型,在“中國製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推動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製兼並聯合和戰略性改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產業層次從低端走向中高端。要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密切跟蹤並大力吸收全球創新資源和最新成果,全麵推進自主創新,使創新成果在各領域和全社會得到推廣應用,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及營銷,通過市場開拓帶動新興產業發展。要特別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構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技術體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創新驅動的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崛起,必將為我國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二)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

我國城鎮化率剛超過50%,如按戶籍人口計算僅35%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潛力。從現代化發展規律看,今後一二十年我國城鎮化率將不斷提高,每年將有相當數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及人口轉移到城市,這將帶來投資的大幅增長和消費的快速增加,也會給城市發展提供多層次的人力資源。但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麵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係列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我們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注重提高城鎮化質量,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集約發展。同時,努力為農民工及其家屬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使農民能夠轉為市民。展望未來,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

(三)服務業是擴大就業的最大容納器

我國服務業發展仍然滯後,吸納就業能力不強。第三產業產值和就業比重都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水平,也低於不少發展中國家水平。同時,人口多、就業壓力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而隨著製造業轉型升級、勞動生產率繼續提高,相對而言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弱,擴大就業必須從服務業上找更多出路。而服務業大多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小微企業,是交通、流通、通信等城市功能的載體。做大做強服務業,能夠增加就業,也有利於推進城鎮化、擴大內需。更為重要的是,工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是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工業分工協作越深化,對服務業需求就越大。深化企業主輔分離,把一些工業內部研發、設計、營銷等環節剝離出去,成為效率更高的服務業主體,這有利於促進企業結構由“橄欖型”向“啞鈴型”升級。我們必須完善政策措施和經營環境,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發展,促進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大幅提高。服務業加快發展、持續繁榮,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四)中西部地區是現代化建設的廣闊空間

縮小地區差距,是科學發展的客觀要求。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後,是我國發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現。中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較為豐富,近年來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我們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放在優先位置,全麵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區域發展協調互動。特別是對老少邊窮地區,要采取財政轉移支付、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對中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重點區域開發,要實行有差別的產業、土地等政策給予支持,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中西部地區的崛起,將擴大我國經濟發展的回旋餘地。

(五)糧食安全是工業化城鎮化的根本保障

我國是人口大國,任何時候都要立足國內解決吃飯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就不可能有城鎮的發展和繁榮,也難以支撐工業化、城鎮化。隨著人口增長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糧食需求呈剛性上升態勢,保障糧食安全任務依然十分艱巨。我們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必須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政策力度,加快縮小城鄉差距。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嚴守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使經濟建設更多依靠城鄉發展協調互動。糧食安全是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六)資源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支撐

麵對能源資源和環境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高度警覺,增強危機意識和緊迫感。要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落實節能減排的目標和任務,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加大汙染治理和生態環保力度,全麵節約利用資源,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十二五”期間,大規模推進節能環保,將對技術、裝備、服務等產生巨大需求,催生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開拓新的增長領域。(摘自《人民日報》2012年11月21日)

拓展輔導助學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邏輯

習近平同誌指出:黨的十八大精神,說一千道一萬,歸結為一點,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深刻總結我們黨90多年曆史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由一係列環節所構成的普遍趨勢,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各種現象之間必然的、普遍的和本質的聯係,進一步係統回答了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豐富和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