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有些事放不下,是因為心中有太多的雜念(1 / 3)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我們也許和晨鍾暮鼓、習經參禪的生活保持著遙遠的距離,但隻要用心就會發現,吃飯睡覺、為人處世是禪,一句話、一個手勢也是禪。

無論我們是否信佛,在我們心中都始終有佛。

即心是佛無心是道。

禪是一麵鏡,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禪是一盞燈,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禪,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不僅隻是一些精深的禪理,也有諸多關於人生的通俗哲理。禪者認為,禪是不可說的,一說就錯。所以,從純粹的禪理的角度來說,一般人很難參悟。本書是從通俗哲理的角度來解讀禪的,通過一個個經典的禪故事,悟出關於人生中的一些哲理,讓讀者在參禪的同時,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迪。

如今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有許多人都感到“活得太累”,這種累並不單是體力上的疲勞,更主要是心理上的感受和體驗,是精神負擔過重、極度疲勞的表現。

不可否認,生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壓力。社會生活的豐富與繁雜,個人在工作和處世上的單純與不足,使我們原有的心理準備猝不及防;而付出與得到之間的失衡,發展與機遇之間的交錯,世俗與真誠之間的衝突,使得我們變得浮躁不安。更多的忙碌,更多的寂寞,更多的悲喜,更多的無奈種種不穩定的心緒占據了我們的心靈。

平時我們實在太忙了,甚至忙得竟然忘記去注意周圍世界的美好。我們匆匆忙忙地在奔波;仿佛有著永遠做不完的事,不知不覺之間,我們的生活中少了歡樂,臉上少了笑容……這難道就是我們的人生?我們實在應該為自己留出點時間。留出時間做什麼呢?留出一點時間享受一份寧靜,因為我們的人生也需要“休養生息”。

許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到處找人提供建議,而是在不受幹擾的地方,清理思路,享受生活,感悟生命。尤其是我們發現自己竟然無法安心處理一些事情時,就說明我們需要一個獨處的環境,需要有一份寧靜的心緒。

當年乾隆巡察江南時,看到江麵上千帆競渡,不禁好奇地問左右:“江上熙來攘往者為何?”陪伴一旁的大學士紀曉嵐隨口答道:“無非為名、利二字。”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看透人生奧秘。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有太多的誘惑,因而導致了太重的名利之心。雖說這世上人人都有名利之心,但千萬不可為名利而活,要看淡名利。看淡名利,不是不求進取,不是無所作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一顆純美的靈魂對待生活和人生。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如果我們的心境能離塵囂遠一點,離自然近一點,就不會為名利所累,就不會有太多的壓力,就不會有諸多的疑惑和煩惱。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坦山禪師和一個小和尚去幾百裏外,拜訪一位仰慕已久的高僧。兩人才走了半裏山路,瓢潑大雨便傾盆而下。這時,隻見不遠處的路邊站著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她穿著一身嶄新綢的布衣裙,腳前麵卻是一片泥潭,她生怕跨過去弄髒了衣服,正在那裏犯愁。坦山禪師大步走上前去道:“姑娘,我來幫你。”說完,他伸出雙臂,將姑娘抱過了那片泥潭。到了夜晚,小和尚忍不住開口問坦山禪師:“我們出家人應當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尤其是不能接近年輕貌美的女子,您怎麼可以抱著她呢?”“誰?那個女子?”坦山禪師愣了愣,然後微笑了,“噢,原來你是說我們路上遇到的女子。我可是早就把她放下了,難道你還一直抱著她嗎?看來你還沒有放下,所以你心中還有太多的雜念阿!”小和尚頓悟。

仔細想想,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是否有時也像那個小和尚一樣,由於放不下一些事而徒增煩惱?其實,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隻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太多雜念。人生在世,要學會把一些東西放下,學會放下才能活得快樂,學會放下才能活得灑脫。

在我們因壓力而累時,在我們難以取舍時,在我們迷失了自我時,不妨走進禪的世界。在禪的世界裏,我們可以“休養生息”,可以得到關於取舍的智慧,可以充分享受生命和寧靜,可以找回那個真實的自己。

什麼是禪?禪,參不得,悟不得,說不得,道不得,學不得,摸不得,捏不得,提不得,看不得,見不得,聽不得。禪,是一種身臨其境的大徹大悟,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我們也許和晨鍾暮鼓、習經參禪的生活保持著遙遠的距離,但隻要用心就會發現,吃飯睡覺、為人處世是禪,一句話、一個手勢也是禪。

禪,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不僅隻是一些精深的禪理,也有諸多關於人生的通俗哲理。禪者認為,禪是不可說的,一說就錯。所以,從純粹的禪理的角度來說,一般人很難參悟。本書是從通俗哲理的角度來解讀禪的,通過一個個經典的禪故事,悟出關於人生中的一些哲理,讓讀者在參禪的同時,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迪。

隻有心無外物,才能讓人無所察覺。

三藏法師自詡神通廣大,他來到慧忠禪師麵前,想與他驗證一下。

慧忠謙和地問:“早就聽說你能夠看透人的心跡,不知是不是真的?”

三藏法師答道:“隻是些小伎倆而已!”

慧忠禪師於是心中想了一件事,問道:“請看老僧現在身在何處?”

三藏法師運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禪師微笑著點頭,將心念一轉,又問:“請看老僧現在身在何處?”

三藏法師又運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笑著說:“禪師怎麼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禪師麵露嘉許之色,稱讚過後,隨即將風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觀內照,進入禪定的境界,無我相、無人相、無世界相、無動靜相,這才笑吟吟地問:“請看老僧如今在什麼地方?”

三藏法師神通過處,隻見青空無雲、水潭無月、人間無蹤、明鏡無影。

三藏法師使盡了渾身解數,天上地下徹照,全不見慧忠心跡,一時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禪師緩緩出定,含著笑對三藏說:“閣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道他人一切去處,好極!好極!可是卻不能探察我的心跡,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三藏搖搖頭,滿臉迷惑。

慧忠禪師笑著說:“因為我沒有心跡,既然沒有,你怎麼能夠探察到?”

隻要你有心跡存在,無論隱藏得有多深,別人都可以探察到。要不想被別人探察到心跡,隻有一個辦法做到心無外物。

有些事放不下,是因為心中有太多的雜念。

有一天,坦山和尚準備拜訪一位他仰慕已久的高僧,高僧是幾百裏外一座寺廟的住持。早上,天空陰沉沉的,遠處還不時傳來陣陣雷聲。

跟隨坦山一同出門的小和尚猶豫了,輕聲說:快下大雨了,還是等雨停後再走吧。”

坦山連頭都不抬,拿著傘就跨出了門,邊走邊說:“出家人怕什麼風雨。”

小和尚沒有辦法,隻好緊隨其後。兩人才走了半裏山路,瓢潑大雨便傾盆而下。雨越下越大,風越刮越猛,坦山和小和尚合撐著傘,頂風冒雨,相互攙扶著,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地行進著,半天也沒遇上一個人。

前麵的道路越走越泥濘,幾次小和尚都差點滑倒,幸虧坦山及時拉住他。走著走著,小和尚突然站住了,兩眼愣愣地看著前方,好像被人施了定身法似的。坦山順著他的目光望去,隻見不遠處的路邊站著一位年輕的姑娘。在這樣大雨滂沱的荒郊野外出現一位妙齡秀女,難怪小和尚吃驚發呆。

這真是位難得一見的美女,圓圓的瓜子臉上兩道彎彎的黛眉,長著一對晶瑩閃亮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下是一張鮮紅欲滴的櫻桃小口,一頭秀發好似瀑布披在腰間。然而她此刻秀眉微蹙,麵有難色。原來她穿著一身嶄新綢的布衣裙,腳下卻是一片泥潭,她生怕跨過去弄髒了衣服,正在那裏犯愁呢。

坦山大步走上前去:“姑娘,我來幫你。”說完,他伸出雙臂,將姑娘抱過了那片泥潭。

以後一路行來,小和尚一直悶悶不樂地跟在坦山身後走著,一句話也不說,也不要他攙扶了。

傍晚時分,雨終於停了,天邊露出了一抹淡淡的晚霞,坦山和小和尚找到一個小客棧投宿。

直到吃完飯,坦山洗腳準備上床休息時,小和尚終於忍不住開口說話了:“我們出家人應當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尤其是不能接近年輕貌美的女子,您怎麼可以抱著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