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序言是一本書的開篇,大凡作序,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別人為本書作序,一種是自己為自己作序。前者大多偏重對本書的介紹和評價。例如宋代阮逸為《人物誌》所作之序說:“是書也,博而暢,辯而不肆,非眾說之流也。王者得之為知人之龜鑒,士君子得之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為小矣。予安得不序而傳之!媲夫良金美玉,籝櫝一啟,而觀者必知其寶也。”後者則不同,它一般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及寫作動機。《人物誌》的原序就是如此。劉劭在序言中,論述了人才與事業成功的關係、賢君明主對人才的重視、孔子對人才的考察方法,最後指出,該書寫作的目的,是依照聖人的準則,論述識別人才使用人才的理論和方法,以此來補綴前賢在這方麵的疏漏和遺缺。

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天以三光著其象,人以聰明昭其度。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聰於書計者,六藝之一術;明於人物者,官材之總司。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注釋】

美:認為……好。

聰明:明察事理。唐張守節在解釋《史記》中記載黃帝“成而聰明”時說:“聰明,聞見明辯也。”

三光:日、月、星。漢班固《白虎通·封公侯》:“天道莫不成於三: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父、師。”

度:胸襟,氣量。

貴:重要。《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知人:辨識人才。

六藝:古代教育學生的六種科目,即禮、樂、射、禦、書、數。

官材:授人才以官位。

誠:如果。《管子·幼官》:“舉機誠要,則敵不量。”

材:同“才”,指人才。序:順序,次序。

庶績:各種事功。庶,眾多。績,事功。《尚書·堯典》:“允厘百工,庶績鹹熙。”孔安國傳:“績,功。鹹,皆。熙,廣也。”

【譯文】

聖人賢者認為人的資質中,沒有比明察事理更好的;天以日月星顯示征兆,人以明察事理昭示其氣度。在明察事理中,沒有比能夠辨識人才更重要的。善於文字與籌算,是六藝中的技巧;善於識別人物,是負責選拔人才官員的素質。如果能夠用聰明智慧來辨識人才,那麼眾多的人才就能夠排列出上下高低的次序,各種事業就會興旺了。

是以聖人著爻象則立君子小人之辭,君子者,小人之師;小人者,君子之資。師資相成,其來尚矣。敘《詩》誌則別風俗雅正之業,九土殊風,五方異俗,是以聖人立其教不易其方,製其政不改其俗。製禮樂則考六藝祗庸之德,雖不易其方,常以詩禮為首;雖不改其俗,常以孝友為本。躬南麵則援俊逸輔相之材,皆所以達眾善而成天功也。繼天成物,其任至重,故求賢舉善,常若不及。天功既成,則並受名譽。忠臣竭力而效能,明君得賢而高枕。上下忠愛,謗毀何從生哉。是以堯以克明俊德為稱,舜以登庸二八為功,湯以拔有莘之賢為名,文以舉渭濱之叟為貴。

【注釋】

聖人:此指孔子。宋以前人皆認為孔子作《易傳》。爻象:《周易》中的爻辭和象辭。《周易》中以“—”表示陽爻,以“--”表示陰爻,爻有爻辭,如:《乾卦》中初九爻之爻辭是“潛龍,勿用”,九五爻之爻辭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等等。每六爻組成卦象,象辭是用來解釋卦象和爻象的文辭。如《乾卦》的象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語。後爻象用來泛指《易傳》。君子小人之辭:指爻辭和象辭中有關“君子”和“小人”的論述。如《坤卦》中有“君子以厚德載物”,《師卦》中有“小人勿用”等。

資:利用。《後漢書·張純曹褒傳論》:“資文、宣之遠圖明懿,而終莫或用,故知自燕而觀,有不盡矣。”李賢注:“資,用也。”

尚:久,遠。《史記·三代世表序》:“五帝、三代之記,尚矣。”司馬貞《索隱》劉氏雲:“尚猶久古也。”

敘:排列次序。《詩》:即《詩經》,是我國有記載的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誌:詩中所抒發的意誌和感情。《毛詩正義·周南關雎詁訓傳第一》:“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風俗雅正:指《詩經》中所含的風、雅、頌三種不同風格的詩。風即當時各國的民歌,雅即周王朝的樂曲《大雅》、《小雅》,頌即商周時代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為孔子所刪定,風、雅、頌之分也反映了孔子心目中的次序。

九土:九州。《後漢書·張衡傳》:“思九土之殊風兮,從蓐收而遂徂。”李賢注:“九土,九州也。”

五方:東西南北中。

方:道理,常規。《易·恒·象辭》:“君子以立不易方。”孔穎達疏:“方猶道也。”

考六藝祗庸之德:通過六藝考察人的恭敬守常的品德。六藝,一指古代儒家教育的六個內容,即禮、樂、射、禦、書、數。二指儒家的六種典籍,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漢書·藝文誌》:“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祗庸,恭敬恒常。鄭玄注《周禮·春官·大司樂》中的“祗”“庸”說:“祗,敬;庸,有常也。”

躬南麵則援俊逸輔相之材:身居帝王之位選拔超群拔俗有輔佐才能的人。南麵,指帝王之位。古代帝王理政皆坐北朝南,故言。援,拔舉,提拔。俊逸,超群拔俗。晉葛洪《抱樸子·窮達》:“俊逸縶滯,其有憾乎?”

達:推舉,推薦。《禮記·儒行》:“推賢而進達之。”天功:帝王的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