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步入發展的快車道,首先得益於校長先進的辦學理念,這樣才能辦出特色,才能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東關小學最近幾年在張校長的帶領下,認真踐行教育局提出的“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學研富腦修身”教育理念,立足學校實際,將學校的辦學理念具體化,內化為全體教師的自覺行動,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從而探索適合孩子發展的教育,在教育同仁和社會中引起較大反響。讀完張校長的《成就幸福人生的根基》一書,我更加了解了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獨特的教育教學管理智慧。
學校教育一定要落腳於學生的素質發展上,落腳於學生的一生幸福上。小學階段屬性“小”,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這正是學生夯實人文根基的黃金季節。從生物學的角度講,一棵大樹,要長成參天的棟梁,是從它的最底部的根開始的,沒有發達的根係做基礎,一切都無從談起。每一位孩子的成長何嚐不是如此啊!我們隻有在小學階段,給孩子們生命的根係上植上綠色的基因,這樣他們才能把成長的根紮的更深,更牢,他們才能快樂、幸福的成才!本書中介紹的“三·一教育”、“六字教學法”、“三六生活教育”等,就是他們進行了“成就學生幸福人生根基”的一係列教育教學研究,記載著他們學校發展的曆程!
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是抓根基教育的關鍵期。而如何將這項工作變成學校每一位教職員工的自覺行動,把根基教育抓小、抓早、抓細、抓緊、抓實,抓出成效。書中提出學生根基教育的具體目標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具備紮實的基本功,成就幸福的人生”。於是,從2007年開始實施“三·一”教育,他們就要求師生“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寫一筆規範的文字,說一口純正的英語”。希望師生通過書寫、誦讀,內化心靈,確實把這項活動融入師生的生命中,讓他們在行動中領悟到校園生活的幸福。學校建立健全一係列長效機製,象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師培訓等措施來提高教師的普通話、書寫、英語口語水平;以訓練為主線,采用課練十分鍾、作品展示激勵、小品童謠演練、親子互助等方法,促使學生三·一素養從量變到質變;以活動為載體,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以《弟子規》《三字經》等經典讀本、校本課程《學海泛舟》《金蘋果英語》《校園童謠》為依托,讓學生時時讀、日日讀,積累豐富的語言。以評價為導向,對學生普通話、英語、書寫三種學習效益評價,采用“考級”製等一係列措施,促使學生把要求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習慣,把習慣化為素質,讓學生在幸福的體驗中健康成長。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要提高教學質量,他們努力改變以往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打造能讓師生互動中都能體驗到幸福感的高效課堂。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真正變為學生學習的學堂,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維持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民主愉快的氛圍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能力,發展思維,使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後勁,他們經過反複實踐驗證,錘煉出“導—學—幫—練—糾—拓六字教學法”高效的教學模式。在這裏,校長帶領她的團隊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探索,尤其在“打磨高效課堂”的做法上,他們收獲了很多,或許你讀後也會有所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