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一個微笑的失敗者(1 / 1)

1951年1月,羅莎琳·富蘭克林受聘於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她所任職的部門是由物理學家約翰·藍道爾主持的生物物理研究單位。在藍道爾的安排下,原本從事蛋白質X射線晶體衍射研究的富蘭克林,開始對DNA化學結構進行研究。而之前,世界上還沒有人在DNA化學結構的研究上取得突破。

經過近10個月的反複實驗、研究,1951年11月,富蘭克林提出了A型DNA的X射線衍射圖,並進行了一場演講。這時,尚在劍橋大學研究蛋白質結構的沃森與克裏克得知這些訊息後,似乎得到了某種啟示,他們隨即也開始嚐試排列DNA的螺旋結構,最終,他們推出一個結論:基因DNA的模型是三股螺旋結構。

三股螺旋?

富蘭克林是一位對實驗數據非常認真的化學家,她決定用“X射線繞射”進行實驗,在做了將近一年的實驗後,富蘭克林發現,沃森與克裏克推論出來的模型是錯誤的。當然,她沒有滿足於僅僅證明三股螺旋的錯誤,而是不眠不休,繼續研究。1952年7月,她終於第一次成功做出了一張完美的X光繞射分析攝影圖。在這張圖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基因DNA的雙螺旋結構,她第一個拍出來,並證明這個結構是真實存在的。

後來由於某種原因,富蘭克林離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轉投到伯貝克學院約翰·貝爾那旗下工作,將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應用到研究煙草鑲嵌病毒(TMV)的結構上,試圖為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

不過,令富蘭克林想不到的是,就在她離開國王學院不久,她的曾經的同事威爾金斯在沒有得到她許可的情況下,於1953年1月,將她那張被稱做“照片51號”的攝影圖片,也就是後來被X射線晶體衍射先驅之一約翰·貝爾那形容為:“幾乎是有史以來最美的一張X射線照片”,偷偷地拿給沃森看。至此,一直自詡自己很了不起的沃森方才“恍然大悟”——DNA竟然不是三螺旋結構!

因為有了富蘭克林“照片51號”的提示,沒多久,沃森與克裏克就在DNA結構研究上“終於有了突破”。1953年4月,沃森與克裏克在權威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稱自己發現了雙螺旋結構,並於1962年獲得諾貝爾獎。而事實上,富蘭克林才是“雙螺旋結構”真正的發現者。

這算不算是偷竊?就像當年比爾·蓋茨偷竊蘋果的靈感,或者蘋果偷竊實驗室用滑鼠的靈感一樣。更為可笑的是,沃森在獲得諾貝爾獎後,對富蘭克林的貢獻隻字不提,甚至還在後來的自傳中不斷貶低富蘭克林,說她不過是一個“技工”,一個“滿頭亂發、衣著邋遢”的女人。對此,富蘭克林默不作聲,一直保持著微笑,並繼續著她的研究工作,直到1958年因癌症逝世。

梁文道說,相信大部分人要做成功人士,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鼓勵、教育大家如何邁向成功,事實上,大多數人到最後都是一個失敗者。

是的,如果單從結局看,富蘭克林是一個失敗者,但縱觀富蘭克林的一生,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富蘭克林是一位最應該得到尊重的偉大的科學家,雖然她沒能獲得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