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書紀念先祖——漢代“飛將軍”李廣辭世1893年
有意識地構寫“吾祖吾土”(或“李氏三傳”)係列傳記文學還真是偶然。
公元2011年10月的一天,我陪七八十歲的父母晨練於荊門象山(古稱蒙山,據傳是吾先祖人物老萊子或曰老子——李耳避亂隱居的地方)下來,到工商街小樂仙吃過早點後就去荊楚理工學院附屬醫院(俗稱“三醫”)看牙。其間,父親聊到新逝的一些老年親友,不勝感歎,還提到我們祖孫三代的姓氏字輩是什麼。
說實話,經過文革“洗禮”的一代,早不看重這套“老封建”的把戲了,何況從我父親這一代起,其子孫三家就有兩家沒按字輩取名,且遠離祖居之地,所以“根”的觀念比較淡薄。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大,也時常回想一生的得失以及留念血緣親情,尤其是對“我們從何處來,將到何處去”的問題難以釋懷。
雖說在全國乃至世界華人圈中,李氏是一個超大的姓種,有數不清的英雄人物輩出,但我們到底屬於哪一支哪一脈,確實是難以弄清的。
聽老父說,文革以後不久,祖居地天門市漁薪鎮曾寄過一份續編的李氏家譜的表樣來,不幾天居然神秘地失蹤了。
到哪去了?當然懷疑是被我母親撕毀了。
為何?
文革恐懼還存在!
——我們家族裏麵有“曆史不清白”的人物。
曆史不清白?
也許下一輩或後代都可能不太知曉了。
記得在文革個人履曆表中,皆有“家庭成員”及“社會關係”一欄,定要說明一句曆史是否清白。若填“曆史清白”,說明此人“根正苗紅”, 前途遠大;若萬一家族裏有出身不好的人或有曆史“汙點”,如“叛徒”、“漢奸”、“右派”、“反革命分子”或“裏通外國分子”等,最好的也隻能填“曆史清楚”了。
但父輩的曆史“清白”與“清楚”,對自己及子女所受到的政治待遇與人生前途命運就有天鑲之別,特別是家庭“曆史清楚”的人,就與升學、參軍、入黨、提幹無緣或難上加難,更別說政審中有“曆史不清楚”的人,其政治社會待遇就更難說了。
那的確是個”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年代,也是一個叫人忘記親情、血緣以及家譜的年代。
總之,我已是年過五十歲的人了,居然對自己的祖父以及祖父以上的祖先一無所知,甚至連祖父的麵都沒碰見過。解放後,他就“進駐”了勞改農場,一直至死都沒能見到過自己的孫子!
如今父親的一番話激發了我尋根問祖的興趣。
何處尋找?
專程返回祖籍肯定不現實。雖說不遠,但從未回去過。老族的人也多不認識,更沒有交往過。
於是隻好從網上開始尋祖了。
我根據父親告知的三代字輩,如同大海撈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