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民生在勤,勤則不匱(1 / 1)

原文

諸弟不好收拾潔淨,比我尤甚,此是敗家氣象。嗣後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伶俐,以為兒侄之榜樣。一代疏懶,二代淫佚,則必有晝睡夜坐、吸食鴉片之漸矣。四弟、九弟較勤,六弟、季弟較懶,以後勤者愈勤,懶者痛改。莫使子侄學得怠情樣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曾國藩《家書》

白話

弟弟們不愛收拾,不喜歡幹淨,比我還厲害,這是敗家的氣象,今後務必要細心收拾,就是一張紙一根線,就是竹老殼、蝕木屑,都要撿拾起來,為兒,侄輩樹個榜樣,第一代人如果疏忽懶怠,第二代就會驕奢淫扶,那麼就會漸漸出現白天睡覺,晚上打牌,吃鴉片煙這些壞事!四弟九弟比較勤快,六弟季弟比較懶散,以後要勤快的更勤快,懶散的下決心痛改,不要讓子孫學壞樣子,至關重要啊!子侄除了讀書,還要教他們打掃房屋、抹桌椅,拾糞鋤草,都是很好事,切不權為這是破壞自己擺架子,而不願去做。

家訓史話

古人雲: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又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意思是百姓生活的根基在於勤勞, 隻要勤勞就不會缺衣少食。

勤奮能夠彌補不足,勤奮努力才有機會。這兩句古訓是千百年來顛撲不破的真理。在我國悠久的曆史中,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地方或區域,任何一個家族,隻要他們有勤勞的精神,就能創造經濟和政治上的財富。當然,勤勞的人們,是任何財富都可以創造出來的。

公元前597年,晉楚兩個大國戰於邲,在戰前,晉國將領們分析敵我雙方優勢時,晉國下軍副統帥欒書說出了一席話,其中就有“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兩句。欒書說了較長的一段話;也是給對手楚莊王高度的評價,並深入分析晉楚兩國政治,經濟,軍事,軍心,民心等條件時,認為目前晉國不能與楚國作戰。這就是知己知彼。他說;“楚君(楚莊王)沒有一日不訓戒自己的國人說,‘民之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誰也不知那一天有什麼禍事到來!儆戒大家切不可懈怠’。對軍人也是沒有一日不向軍隊警告說,‘勝利不是可以永遠保得住的,商紂王打了百多次的勝仗,但最終沒有好的後果’。還又告誡大家‘要發揚楚國先人若敖,蚡冒,等用柴車,穿很差的衣服,艱苦辛勤地開發山林創造事業的精神(原話為‘韠路籃縷,以啟山林’)”。並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欒書認為在當時不能與楚國相爭。這是欒書對交戰敵我雙方條件的判斷。也是對楚國君民勤勞奮鬥精神的讚賞。其中之“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成了後世經典之語,是我國傳統生活精神中的一條重要原則,更是國家和民眾創造財富的思想基礎。

楚國當時在西周初不過是個四等小國,那時諸侯國的等級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楚國當時被分封為子爵,其國君被稱為‘楚子’,是諸侯國的低等地位。以後由於楚國幾代國君艱苦卓絕的奮鬥創業,由一個子爵的小國逐漸成為一個稱王稱霸的大國。“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縪路籃縷,以啟山林”,就是他們艱苦創業之精神。

古訓今鑒

勤勞是做人的根本。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才能,就看你是否通過勤奮去表現。勤勞的反麵是懶惰。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 隻有勤勞,我們才能在這條布滿荊棘的人生道路上有所收獲。